昨天好友姜姐把一本全本的赛珍珠《大地》三部曲借给了我,她说她用10天时间把这本710页的书读完,内心特别有感触。
这套书四处打听,想买,就是买不到。网上买单行本《大地》就要三四百元,还不算《儿子》和《分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版权到期的缘故吧,具体也不是很清楚,也不便多说。
赛珍珠对中国的感情,通过她的作品就能够了解到。她是最早把中国介绍给西方的作家之一。如果说中国文化在西方打开了一扇窗,那么这个开窗者就是赛珍珠,其作品产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没有第二个人能和她相比。
她的父亲赛兆祥笃信基督,有着“拯救世界”的宗教热情,这种热情影响着赛珍珠。赛珍珠的五个兄弟姊妹全部出生在中国,其中三个因患流行病,早年夭折,葬在中国,就在我们镇江的白人公墓里。1934年赛珍珠回到美国后,就再也没能回过中国,也就再也没有去拜祭过她的兄弟姊妹,直到他1973年在美国去世。
她的第一任丈夫布克是一位农业学家。他们同是金陵大学的教授。赛珍珠的作品备受争议,而她的作品,《大地》的素材来源于布克的学生无意中谈到的一个故事。
因为她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久,而且他们一家没有住进与外界隔绝的租界或者侨民保护区。而是居住在一些比较落后的社区,与中国普通老百姓比邻而居。她耳濡目染,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同时浸染中,培养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能力。
她对底层的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她亲眼目睹农民“承担着生活的重负,做得最多,挣得最少。他们与大地最亲近,无论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实的”。她说:“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写的奇异而怪诞的著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自己原来一样的真实正确地出现”。
她的作品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生动的描绘了他们的家庭,小说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场景与细节的描写也真实可信。
她的作品大致分为基本肯定,褒贬参半和基本否定这三种态度。
台湾学者庄心在,在一篇文章中称“赛珍珠为我们民族的友人”,他说:一个民族能否被人尊敬赞颂,文学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学是“无形而有力的战斗器”,它能不必流血牺牲,而“免除别一个国家愚妄或自私的误解和仇恨”。在通达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内心与灵魂方面,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诗人或画家能做的,要远比一个政治家或外交家所能期待达到的多得多,这便是如果必须作出选择的话,英国“宁可损失全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的缘故。
读到这里(序言里的评价),我对赛珍珠的伟大又增进了一份崇敬。不管是福克纳为代表的西方反对派亦或是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反对派;也不管她的表现手法是简单的白描叙述、章回体,不是西方人称道的复式结构和意识流式的心理刻画。
但她做到了扭转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丑化“许多卑贱,龌龊,奸险等坏习惯点缀成一种类型,总是拖着发辫,女人缠着小脚,挂鼻涕,佝偻其形,卑污其貌,所做之事,总离不开,盗窃强奸,暗杀毒剂等等,看了叫人毛骨悚然”。
她用一己之力,如椽之笔,书写出了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脚下的那片中国大地在深深的改变着她的世界,世界也因为她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
她晚年致力于慈善活动,她提倡的天下一家,其实就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她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方面不被美国西方媒体认同,另一方面又不被中国文人看好。她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甚至于她到死都没能回到中国再看一看。
今年是赛珍珠作品获诺奖80周年,为了纪念她为中国所做的贡献,我决定把她的作品大地三部曲,借用荔枝微课平台用音频的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赛珍珠,了解她笔下的中国《大地》。
这本710页的厚书(70多万字),也许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音频微课的分享。但是只要每天去做,就能有完成的那一天。而完成这件事本身,就弘扬了赛珍珠的博爱精神。
我的声音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播出之后也许并不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但我会努力把我的声音发挥到最好,尽力分享出最佳效果。尽力而为,必有回响!
镇江是赛珍珠生活了18年的江南古城,赛珍珠故居保留完好。1914年建造的这座二层小洋楼每天都会迎来参观的人群。新修的赛珍珠纪念馆和赛珍珠文化公园成了对外交流的新地标。
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赛珍珠,让这座东西方文化人桥历经风雨更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