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哈里窗户理论认为对个人而言,其认识世界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即公开、盲点、隐私、隐藏潜能。
“约哈里窗户”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JosephLuft)和哈林顿·英格拉姆(HarringtonIngram)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的效率提出,用来解释自我和公众沟通关系的动态变化。此理论被引入到人际交往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传播学等领域。
开放区: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盲目区: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隐秘区: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未知区: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是潜意识、潜在需要。
约哈里窗户理论认为对个人而言,其认识世界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即公开、盲点、隐私、隐藏潜能。
所谓公开,就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所谓盲点,就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
所谓隐私,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实,称为未知之事,未知之事即为隐藏潜能。
约哈利之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改变约哈利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
也就是当我们公开的、隐私的事实放大了,那么我们的盲点和隐藏潜能相对就变小了。
盲点、隐私这些制约和影响我们潜能发挥的根本性因素,必须依据全新的团队互动式学习方法,理性而大胆地应用教练技巧中的反问、回应、分享等手段,才可以不断冲破我们内心的本能阻力,使个人和组织思维中盲点越来越少,隐私充分披露,从而达到个人素质提升和组织效能的根本改变。
乔哈里窗从四个象限展示了自我认知的四个方面。
A、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即我们每个人的开放区。
开放区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开放区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
一个开放区大的人一定是善于交往的人、非常随和的人。这样的人容易赢得大家的信任,容易进行合作性的沟通。
要想使你的公开区变大,就要多说,多询问,询问别人对你的意见和反馈。
你的开放区大么?
B、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这是一个人的隐藏区,即我们常说的秘密。
例如你的某些经历、希望、心愿、阴谋、秘密,以及好恶等。一个真诚的人也需要隐藏区,完全没有隐藏区的人是心智不成熟的。但在有效沟通中,适度地打开隐藏区,是增加沟通成功率的一条捷径。
如果一个人的隐藏区最大,那么关于他的信息,别人都不知道,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这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或者说是个很神秘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对他的信任度是很低的。如果与这样的人沟通,那么合作的态度就会少一些。因为他很神秘、很封闭,往往会引起我们的防范心理。
为什么造成他的隐藏区最大?是因为他问的多,说的少,或者是他不擅长于主动告诉别人。
一个人背负了很多的秘密,会让一个人很压抑。
《花样年华》中有个桥段,梁朝伟扮演的男主人公对着树洞去吐露自己的秘密。
你有很多秘密么?
C、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即我不自知,但别人知道的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盲区。
例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坏的习惯,你的某些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等等。反思现代社会,为什么那些地位和权势越高的人,越难听到关于自己的真话?就是因为围绕在这些人周围的往往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人和话,沟通单向而闭塞。
一旦当事人没有博大、开放的胸怀容纳一些敢于对自己讲真话的朋友或善于直言的下属,他的盲目区就有可能越来越大。因此,作为一个想要成为更好的人,只有不断地缩小自己的盲目区,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如果一个人的盲区最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拘小节、夸夸其谈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处,别人看的见,他却看不见。造成盲区太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的太多,问的太少,他不去询问别人对他的反馈。所以在沟通中,你不仅要多说而且要多问,避免盲区过大的情况发生。
你知道你的盲目区么?
D、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一个人的未知区。
例如某人自己身上隐藏的疾病或者隐藏的天赋。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也许通过某些偶然或必然的机会,得到了别人较为深入的了解,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入,人的某些潜能就会得到较好的发挥。
未知区大,就是关于他的信息,他和别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人,他不问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也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封闭使他失去很多机会,能够胜任的工作可能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所以每一个人要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未知区,主动的通过别人了解自己,主动的告诉别人自己能够做什么。
让我们对于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少点自负或者自卑,多点理性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