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仔细分析来看,是有一定的行为心理学依据的。行为心理学从最早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开始,就在分析强化作用。仔细想来,赏识教育也是一种强化作用,只不过,相较于实物而言,这种强化物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这样说来,我们赏识的、夸赞的应该会对孩子有一种强化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一种引领作用,这当然是教育者希望看到的。也正因如此,可以出现激发孩子的潜力的神奇力量。所以,教育者基于期望引领孩子成长的目的,对于某些行为进行鼓励,期望孩子朝着鼓励的方向努力、成长。
现实中,很多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都是这样的路径。对于一种教育的成功,我们需要看的是长久的,用时间流逝来逐渐证明其是否成功,而不仅仅是揪住一个案例、事件大肆分析,因为这样会有一些偶然性。但是,尽管“风物宜长放眼量”,教育者、受教育者经常对于某些特殊案例、事例印象深刻,也无可厚非。
在强化作用的知识背景指引下,强化什么、什么时机强化,就是考验教育者机智的时候。当然,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可以义正言辞的说,强化的当然是“好”的一面。问题是,有些事情是好坏分明的,就像一道物理选择题,是非分明,此时,我们当然要强化好的、对的一面。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是选择题,都没哟明显的对错,或者说,合适和不合适都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好和坏怎么定义?
怎么定义呢?这就是教育者的个性所致了。我想到“不肖子孙”中间的“肖”字,是类似、相像的意思,整体的意思就是不能继承祖先事业的、没有出息的子孙。这里强调相像,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面对很多没有明显是非界限的问题的时候,教育者的处事方式最先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父母,自然而然就会与父母相像。这也是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原因吧。
因此,教育者、家长遇到问题的时候,强化什么、赏识什么,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然而,也有家长喝赏识教育毒鸡汤太多,夸赞泛滥,慢慢的发现夸赞好像并没有作用了。此时,家长甚至想到了求助班主任,换个人、让班主任夸赞一下。
夸赞慢慢的没有效果了,或者效果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是因为什么呢?这里借用经济学的一个名词来说明一下。当受教育者感觉认为夸赞不稀奇了,就会不珍惜,自然而言就淡化了夸赞的作用,这正是“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还有这些例子,各位读者可以体会一下这和教育的一些异同。
对一个饿着肚子的人来说,第一碗饭给他的效用最大,第二碗饭则没有那么大了,吃到一定程度后,再吃的话,饭给他的效用是负的,即不仅不能给他好处,反而是负担。对买车的人也一样,当他买了第一辆车时,他感到方便很多,同时有巨大的心理满足感。当他买第二辆车时,由于他不能同时用两辆车,这第二辆车给他的效用就没有第一辆车大。当然第二辆车还能起到备用的作用,而且会增加他的炫耀资本,此时总的效用是增加的,但增加的幅度没有他买第一辆车时增加的幅度大。
这也正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这里讨论的并没有考虑那些违心的强行夸赞。
除了上面一直叙述的赏识教育,我们也可以逆着思考一下。行为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弱化”的概念。弱化是与强化想对应的。我们赏识教育是包含一定的强化预期,那么我们的批评,也包含了弱化某一种行为的预期。
同样的问题,弱化什么、何时弱化也是考验教育者机智的时候。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批评很多时候是夹杂着情绪的,夹杂着情绪的弱化、批评,不如说是教育者一种情绪的宣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一线教师都知道,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何时怒、怒到什么程度都是一种技巧,而不仅仅是靠着情绪,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宣泄。
当然,经常的批评、批评泛滥的时候,也是适得其反的。这就是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皮了,对于批评的忍受程度更加高了。
综上,根据行为心理学,强化和弱化都是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教育者经常、适时地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