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一趟短差,把我送到了上海。
入住酒店之后,发现距离声名遐迩的静安寺仅有2公里的距离,想着夜色尚浅,此时静安该风景正好,顺便也找些吃的,遂重新穿好衣服,带上门出去。
出门一条宽阔大路,名为万航渡路,沿街栽着法国梧桐,此时已几乎落完了叶子,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此处的法桐不知是否为不同品种,远不及洛阳的高大。路边每走几步,便是一条条深深的弄堂,弄堂里整齐地排列着一座座二三层的洋楼,古朴的外墙和极具西洋风格的小窗,想来已有近百年历史。黄黄的路灯下,整条街透着古朴、安宁的气质。我对上海的所知甚为有限,但散步于万航渡路,也能觉察出此处应为颇有历史的老街巷,说不定也在某处坐落着名人的故居,或衙门的旧址。文化的沉淀,润泽无声。此外,有趣的是,在并不长的一段路中,街道的走向竟从东西折成南北,并有多个北方不常见的三岔路口。人言在上海问路莫讲东西南北,果真是如此。
复行数百米后,发现还是低估了冬至上海的温度,单衫和大衣都不足以御寒。抬头一望,对面路口并排开着三家饭馆,正好暖腹。左首为西北菜,右首为川渝菜,招牌纷纷标记鲜明,一眼识得菜式。唯独当中一间招牌简约,写作“董记庐春馆”,走近一看,才知道为上海小吃。身来上海,岂有再食西北、川渝的道理。坐定细看,各式的现炒浇头面为小店主营,虾仁腰花、蟹粉黄鱼、雪菜肉丝、猪肝大肠、响油鳝丝,不一而足。其中响油鳝丝最为有特色,乃是上海本帮菜的一道经典。将鳝丝切段烧好后,一勺滚油泼上去,立刻发出“刺啦”的响声,瞬间香气四溢,顾名“响油鳝丝”。
本帮菜讲究浓油赤酱,汤及面入口是甜的,鳝丝则更妙,滑嫩劲道。一碗下肚,寒意全无。
而静安寺却不如想象中的那般。整座寺庙虽高大气派,然而一看便尽是现代的仿古建筑,瞬间失去了兴致,连照片都懒得好好拍了。粗略一查,原来历史悠久的古寺在60年代毁坏殆尽,不幸被夷为平地,至80年代复建。
转至南侧,山门紧闭,门前竖着一面国旗,显得非常别扭。一墙之隔是琳琅满目的久光百货,临近岁末,彩灯气球圣诞树装点出节日的氛围。不远处飘来了熟悉的歌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粤语歌《一生所爱》,开始以为是某个商场的音乐,忽而惊喜是人声现唱,配上吉他和鼓点,引得众人驻足倾听。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写出过意识流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音乐也如此。在《一生所爱》这样的旋律和词作面前,无需任何旁人的解读。我在此每每想到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小玛蒂尔达初见莱昂时,刚刚被家人殴打,顶着脸上未干的血迹问的那段经典对话:
Mathilda: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eon:Always like this.
一曲终了,二位街头驻唱少年又扫弦唱起一首明朗的歌曲,气氛重新欢快起来,而我也已无心再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归来酒店时,不觉夜已将深了。
后记:
自写香港活动(bao dong)的文章被屏蔽后,一气不在简书动笔已经2年了。今天登陆一看,之前一篇无关政事的文章居然也被屏蔽了(已在申诉中),自由真是难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