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纸馅包子”事件以来,部分新闻从业者并没有以此为鉴。相反,新闻失实趋向常态,无论是“陈永洲事件”,还是阿里巴巴集团被侵权事件,无不暴露出了新闻从业领域的浮躁之风。
新闻媒介本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履行好传递信息的首要任务。央视的《新闻调查》就是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原则,以此来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会始终坚持新闻专业理念。假新闻的频发,不仅暴露出了新闻媒介体制内的问题,也暴露出了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信条。新闻造假明显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更有甚者,还会利用手中的“笔杆子”来搞有偿新闻或者进行新闻敲诈,以达到牟取私利的目的。
除此之外,对名利的扭曲追逐也是出现假新闻的重要原因之一。新闻造假的低成本以及高回报率,使得有些新闻工作者失去了底线,将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抛在了脑后。记者不去采访,编辑不严格把关,同行只管转载。这股不负责任的浮躁之风越刮越大。
对记者而言,可能只是杜撰的一个虚假报道,但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往往是难以挽回的。颇具讽刺的是,那些滥用新闻自由牟取私利的新闻从业者,往往非但没有名利双收,还会断送自己的职业前途。相反,许多坚持新闻专业理念、致力于为受众服务的新闻从业者,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名记。
虽然针对虚假报道,事后相关媒体或涉事记者会进行纠正或者道歉,但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是很难挽回的。不仅损失了报道对象的利益和名誉,更是消耗了社会整体的信任机制。
避免虚假报道,除了新闻从业者自身要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外。受众也应该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假新闻的鉴别能力,对假新闻做到不盲目跟风和不扩散。
另外,新闻媒体内部也要加强把关。一方面要做好对新闻工作者的筛选,对心术不正及目的不纯者坚决辞退,绝不能助长歪风。另一方面,对新闻稿件或新闻节目的内容也要做好把关,严格禁止缺乏真实性的新闻流向大众。
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以立法形式颁布的《新闻法》。比起事后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涉案记者进行追惩,这个社会更需要明文的规定在事前打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