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反脆弱的简介
一切自下而上的事物在适量的压力和混乱下反而能够蓬勃发展。发现(或创新,或技术进步)的过程本身就取决于能增进反脆弱性的自由探索和积极的冒险,而非正规的教育。
小剂量毒药对身体的益处,风吹火更旺,
过度反应: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从过来人那里免费汲取智慧,现代人习惯依赖舒适、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进行创新,木有前途。(基本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长途飞行后最好去健身房锻炼以消除疲劳,而不是坐下来休息。
越忙效率越高。
有点白噪音能更好的集中精神。
大自然喜欢反复印证自己。层层冗余正式自然生态系统中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冗余不是无用的。
信息具有反脆弱性,湮灭信息的努力比宣传信息的努力更能增强信息的力量。e.g.越描越黑
现代人人为的衰老,正是压抑了生命内在的反脆弱性的结果。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因」的概念总是非常模糊的:要么几乎不可能确认要么无法真正界定。(忽视报纸对各类事件的剖析。)
正常状态离不开一定的波动性、随机性,信息的连续交换,以及压力。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国外被「囚禁」一段时间。
我们用系统性的方法清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便在最细节的层面确保高度的可预测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舒适性、便利性和效率。
如果我能预测我未来每一天的轨迹,那么我会感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已经死了。
随机性是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改善系统,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
看完第一卷的四章,不断在思考和自己生活的联系。
曾经在自由职业和朝九晚五上班族抉择更向往的生活方式,在看完这一卷后,得知原来自由职业才是更「稳定」,更具反脆弱性,若是一个月没有赚到钱,你就会强迫自己做出改善(提升新技能,调转方向)。而稳定工作在每月拿到工资,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长」中很容易掩盖是否在进步。
越忙效率越高。这点已经被自己反复证实,看下豆瓣寒假阅读量和年末阅读量就明了了= = 所以,战斗力强悍的时候请保持,多干事;战斗力低迷时,努力让自己忙起来,维持良好节奏。
正常状态离不开一定的波动性、随机性,信息的连续交换,以及压力。所以生活中有抓狂,失落,烦躁都是正常的。
白噪音有助于集中精神。所以在咖啡馆办公很好(另一个好处是众目睽睽之下,不好意思偷懒,恩)。
随机性是真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头脑一热的事情很多啊,比如,今天一冲动办了健身卡。
未来美好正是因为随机性,若是可以预测,也就不再精彩。所以过好当下就好~
第二卷 现代化与反脆弱的否定
压力就是信息。
人为消除波动性:清晰,稳定,但很脆弱。波动性有利于改善系统。
脆弱的银行员工 VS 具有反脆弱性的出租车司机。
集权管理制 VS 自治市管理
一定程度的混乱反而有助于稳定系统。
医源性损伤
当我们将控制权拱手让给系统时,警觉性就会减弱。
由于拖延源自我们的自然意志,传递了我们自身动力不足的信息,因此解决方案就是换个环境或者换份工作,让自己不要那么纠结和压抑。
昨天的读书反馈,讲到自由职业和坐班办公室。书中说银行员工和出租车司机,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银行员工更具有反脆弱性。lulu提到:
切身经验反馈,若是一个月没有赚到钱,「你」就会焦虑焦虑焦虑,不会做出「改善」,而是陷入固有技能赚小钱的循环里……然后发现无法有足够的空间去调转方向。即便调转方向,也会无限担心这个方向的有效性。。。
小光也对此观点表示赞同。
在此想到《稀缺》里的观点,应该能比较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你的自由职业是获得了更多时间自由支配(时间不稀缺),因而有时间思考发展,精进技艺,不断积累作品,提高客单价。还是为了生计苟且为生,不坐班而生活作息日夜颠倒,满足于既有所得,身体状态很差。
同样,你的办公室生涯是早睡早起,有丰富业余生活和周末,良好生活节奏,和谐同事关系。既定工资外,学习更多技能,为下一步承担更多责任储备更多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还是因固定工资,每天混满8小时工作时间就是胜利,下了班与床和外卖为伍。
所以,自由职业与办公室与否,似乎不是问题的重点。能否获得足够良好生活的「钱」和理财投资计划的「钱」;有足够思考发展的「时间」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避免疲于奔命,有一个比较从容的生活节奏,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
其实这两者之外,我还有一个更向往的选择——远程工作,《Remote》一书就展示这种新型工作方式的可执行性。不为通勤所累,跨地域与时区,通过协作软件高效沟通,更好拥抱生活。
强烈推荐,市面上中信出版社翻译的太烂,建议原版或梅晨斐翻译的版本 (《Remote》中文版在线阅读)。
第三卷 非脆弱性世界观
尼罗站在纽约前世贸中心附近,他可以看到,对面那些高楼大厦中进驻的大多是银行和经济公司,每天有数百人在楼里跑来跑去,他们仅仅从新泽西往返通勤,便消耗掉10亿瓦的能源,消耗掉数百万个奶油奶酪面包圈,胰岛素反应(在理论上)刺激着他们的动脉,通过说话、交流、写文章制造出千兆字节的信息。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所有这些都只是噪音而已。
把这段话完整摘录下来,因为觉得非常有意思。当今日AlphaGo与人类的围棋大战备受瞩目,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大部分工作的危机感愈来愈重,面对更高效,更廉价,更准确,还不用吃喝娱乐休息浪费资源和时间的机器人,人类还有未来吗?当年工业革命,机器取代流水线工人,大部分没有转型操控机器的人都下岗了。当明日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能改进算法,优化流程,没有成为少数维护程序的人,我们发出的信息会不会,只是噪音?
在机械领域之外,法律医学等领域也可开始诉诸人工智能,无需寒窗苦读很多年,新闻稿,油画也可自动完成。那么,除了马上学编程投身机器学习外,什么才是人类的不可替代性?情感?审美?
一个以「买房和年薪200万」为主要目标的长三角群最近在组团机器学习,一个观点是,即便你的工作性质暂时不会被机器人抢走,也会因为被抢走工作的人很多,而加剧你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
之前在waitbutwhy.com上看到那篇洗三观的人工智能文章,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仔细想想除了搬砖之类的纯体力劳动,任何工作似乎都逃不开整日面对电脑手机的境地。就连高尔夫网球等运动,也在不断引入辅助检测和追踪系统。日常生活中停车计时系统,银行ATM机,的的确确程序深入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并且已经无法倒退。在奇点来临之时,应该如何应对,下一个「吓尿单位」也许近在眼前,做什么才是对的?
通常来说,你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但你可以预测到,那些依靠预测行事的人,会承担更多的风险,遇到一些麻烦,甚至可能失败。为什么呢?因为预测误差面前是脆弱的。过于自信的飞行员,最终导致机毁人亡,而数据预测则导致人们承担更多风险。
第四卷 可选择性、技术和反脆弱性
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提供给他们。
我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要去哪,我们以为别人知道他们要去哪,其实,我们都是漫游者。
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更多地方,从根本来说,选择权能让你具备反脆弱性,它帮助你从不确定的积极面中受益,同时也不会因为消极面而受严重的伤害。
财富最糟糕的副作用,就是它给受害者带来的社会关系,因为大房子的人往往会与其他住大房子的人交往。除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赋予和独立,绅士们往往不在风度翩翩,他们的谈话也变得越来越无趣。
选择权=不对称性+理性
知识性社会总是会对「复杂的」衍生工具做出奖励,这与从不对简单的头脑做出惩罚形成了对比。
一项发现越是简单和明显,我们就越不容易通过复杂的方法将其弄明白。
作者提到政府和大学在推动创新与发现方面贡献非常少,原因除了盲目理性外,还喜欢追寻复杂的、耸人听闻的,有新闻价值的,有故事性的,科学主义的和宏伟的东西,却很少关注旅行箱的轮子。
的确,我们社会总是趋向复杂,哪怕是个简单的提案,也要套上模型,必须做多上几页。哪怕是最简单的logo设计,也得白扯出几重意义。「旅行箱上的轮子」类总是因看着简单而不受重视。
证实谬误:尽挑好的说。于是对旅游宣传片,企业宣传报道打些折扣,产生合理预期。
说故事的人能够展示用于证实的例子,而完全忽略其他情况——事实上,波动性和分散性越大,其成功的例子就越吸引人,失败的例子也越惨痛。想到不靠谱的论文数据,以及调研公司,取什么样本得什么结论随心所欲。同时,这本书本身也是,写了很多支持观点的例子,可能忽视了其他情况。
真实世界依赖于反脆弱性的智慧,但是没有一所大学会承认这一点——就像干脆主义者从不接受事情没有他们的介入也可以改善的试试。让我们回到认为大学能够创在财富,促进社会中有用只是的增长的观点,这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错觉,现在是戳穿它的时候了。
(如何戳穿,且看下回分解~)
靠政府室友资助建立超大型大学的建筑,认为只要聘请名牌大学教授,并让他们的孩子送入学校,就能把这些时候储备转化为知识了。如果一个人相信大学知识能产生经济财富,那么这缺失是一个合理的投资。然而最终想和只是资源的转移,石油变成了西方大学行政管理者口袋里的钱。或者说强迫他们的公民依靠大自然赚钱伤害了反脆弱性。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从中看不到压力。
「精明源于需要,成功来自困难。」
本书观点:教育并不能促进社会财富,但社会财富可以促进教育发展。学习可以成为一个更有教养的人,但不能带来黄金。
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