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华杉详解
“中人”,中等才能水平的人,中才以上的人,才能跟他讲上面的、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只能跟他讲浅近的。
这是儒家教学法,我总结四条。
首先是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无论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老师不能挑学生,说这个学生不行,把他劝退。这一条,全世界好多学校老师都做不到,那顽劣的学生,就把他劝退了,那学习成绩太差的学生,怕影响升学率或学校声誉,也想办法把他弄走。
第二是因材施教。中才一下的人,你一下子跟他讲得太高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只能从浅近的地方讲起,让他一点一点提高。总的说来,《论语》里讲的都是比较浅近的,孔子很少讲高深的东西。四书高深的东西都在《中庸》里。
《论语》里好多地方,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学生的认知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毛病不一样,那孔子就借题发挥,辩证施教,回答也不一样。这就是第三条,循循善诱,让你自己一点点探索、一点点明白。
第四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是《中庸》里的,被曲解了几百年了,曲解成“以牙还牙”。圣人的大爱之语,被曲解为小人的报复恶言,真是让人苦笑!“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君子教导人呢,就是用他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懂得的道理,来诱导他,让他明白,让他进步。就像你上课问老师问题,老师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一些问题,一些你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几个问答下来,你自己就明白了。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刘澔觉
能做到这四条的老师太少了。
上学的时候,从来都是坐特座,老师的问题学生,问老师问题也是,背会记住就行了,从来没得到其他回答。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就没了。前面两条都没有,后面两条就更不要说了,时时刻刻老师都表达出来的是嫌弃,你赶紧走,别干扰其他同学学习,你赶紧走,别影响我升学率,拿不到奖金。
后来也是美术老师,问什么都会回答,而且每次都不一样,促使自己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非常感谢我在专业上遇到的每一位老师。
也许就是这种从小就接受了最真实环境,让我对很多事情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究竟到底是为什么?总是有原因的,再加上美术的学习和磨练,你自然学会了探索这件事。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教育,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小时候有一个好老师极其重要,能改变你的人生,因为你学的方式,思维的方式都要发生变化。所以对于父母来说,重点不是孩子的分数,也不是给老师送礼,是老师的品德。是老师的觉悟。
现在别人也会问我一些问题,偶尔也会充当一下老师的角色。第一条就是有教无类,老师不能挑学生。这个我可以,没挑三拣四。因材施教需要相互了解,这需要时间,才能知道给你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写答案。最后这一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条我也需要继续体会,直到可以很好的把握好。
教别人也是学习。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给自己找老师,多找老师,找好老师,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找老师。虚心学习。把自己放低处,让水流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