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后调养

上周因受凉生病吃药,稍有好转,口中乏味,做肉桂陈皮煮梨,病情加重;饭时看手机,未觉饮食多寡,反应过来时已吃多了,病情加重;口中无味,进食蛋奶肉,消化不良,病情加重;拖延任务致情绪欠佳,难眠,熬夜,病情加重;不愿出门,终日于暖气房中,汗出未及时换衣,病情加重。本来两三天的小受凉,终于被我作成了咳嗽、鼻炎、眼涩口干等较烦人的问题。

来看看,我一共犯了多少条病后养护的忌。

清代名医尤乘在《寿世青编》中指出:“凡一切病后将愈,表里气血耗于外,脏腑精神损于内,形体虚弱,倦怠少力,乃其常也。宜安心静养,调和脾胃为要。防风寒,慎起居,戒恼怒,节饮食,忌房劳,除妄想是切要。若或犯之,即良医亦难奏功矣。”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讲:“差(chai)后劳复”,指大病愈后因劳而复发。此处的劳不仅是劳作,劳动,包括脾胃的疲劳,心的疲劳,眼耳鼻舌的疲劳。

1.节饮食

病后体虚,节饮食主要是保养中焦脾胃功能,给它时间慢慢恢复,而不是一上来就给它超额的负荷,平时脾胃强盛,可能一时不显,但体虚或疾病尚未完全康复时,它会直接崩给你看。我就是馋了想吃梨,怕太凉,用肉桂陈皮这样温热燥湿的中药调味品佐之,吃了一半吃不下,那整个下午和晚上都胃胀不适,并开始咳嗽起来。
节饮食具体内容包括,不食寒凉、饮食适量、清淡易消化。

哪些算寒凉食品:从温度上看,低于人体温度的算:冰淇淋、冰啤酒、冰酸奶、冰箱中刚取出的一切食品----凡是需要用人体体温加热的食品,某种程度上都算。从事物本身性质上看:以西瓜、梨为代表的水果等、以黄瓜、苦瓜为代表的蔬菜等、以螃蟹为代表的海鲜类、牛奶等。
饮食适量,不加重脾胃负担。当我刷着手机吃饭时,注意力全在头上,思维上,身体、脾胃的气血被调走,相当于活堆到面前了,但干活的小兵不在岗位,跑去手机上面了,超出运转负荷,可不就变成负担了么。所以在疾病中和疾病后期,疾病刚刚康复那段时间,一定不要过度饮食。
清淡易消化:口中无味总想吃点有味道的,刺激性的,但有些食品在病后一定要注意:羊肉、鸡、鱼虾、蛋等滞气发病之物不能吃,肥甘厚味、辛辣助火、难以消化的粘滞食品不能吃,烧烤、精加工的高科技食品不能吃。这些事物一样会加重脾胃负担,消化不了,生痰助湿。
2.避风寒、慎起居

《寿世青编》:“凡病后,如水浸泥强,已干之后,最怕重复冲击,再犯不救。”

病后体虚,气血未复,阳气不能卫护于外,最易感受外邪。这时一定要时时注意,处处避外邪,以防虚邪贼风侵袭。睡时关门闭窗,盖被不吹空调、电扇,早睡早起,衣着保暖,尤其是易受邪的几个部位:耳后、颈椎、肚腹、脚踝,不要贪一时之快,酿疾病之悔。

3.戒恼怒、除妄想、避劳作
生活、工作中再烦心的事,病中也放一放,莫要在气血虚弱时动气生怒,这是最耗散气血的行为。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伤寒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若劳作早,更复成疾,故劳复也。若言语思虑则劳神,梳头洗澡则劳力,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故复病也。”

吴又可《瘟疫论》:“疫邪已退脉证具平,但元气未复,或因梳洗沐浴,或因多言妄动,遂致发热,前证复起,惟脉不沉为辨,此为劳复。”

病了几天,汗出浸身,泥垢堆积,感觉要好了,赶紧洗头洗澡,得,好不利索了。尤其是现在各种病毒肆虐,一病未尽一病又起的情况遍地可见。作为患者的自己,能做些什么呢?除了上面说的节饮食、避风寒、慎起居这常见的几点,有一些现代人习以为常,不觉为异的习惯其实也很重要。疾病刚刚康复,气血津液还未来得及滋充身体完全,就像战争后,民力消耗,需要时间恢复,休养生息一样,人体的正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正气损失严重,一样需要时间和条件恢复。我们尽可能为它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而现代人习惯讲究卫生,也被资本驱使没足够的时间休息,尚未恢复救投入工作,言语思虑劳神。病了几日不能蓬头垢面出门啊,洗头洗澡来一套,梳头洗澡则劳力,疾病起复,反反复复总好不利索。
所以,病后不要着急洗头洗澡,不要着急返回工作岗位继续牛马生涯,不要刷手机停不下来,不要思虑偏偏耗散气血,不要生冷寒凉、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各种高科技狠活虐待自己的脾胃,不要仗着尚年轻要风度不要温度积累寒凉于体。说起来很简单,饮食清淡、适量、营养,累了就休息,困了救睡觉,千万遵医嘱,莫任性,严格忌口,心平气和。而现代人,有几个能做得到呢?

我现在是后悔的,生病着实难受,希望自己也能改之。
病后调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5,018评论 0 33
  • 温度决定生老病死(全文阅读) 我所理解的温度(1) 谈到温度,大家并不陌生。虽然温度无处不在,而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
    崔金娥阅读 10,330评论 3 7
  • 为什么要学这些?不是有医生吗?我的回答如下: 1、《黄帝内经》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里没...
    海边小妹阅读 7,886评论 5 12
  •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注意食补,素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世界有食物千万种,有对身体有益的,也有对身体有害的。一年...
    芒迦阅读 780评论 0 0
  • 论人法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
    天一书社阅读 11,923评论 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