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一讲的是巴菲特从出生到30多岁,开创事业不久这段时期,大概是1930年至1965年。
现在读到大概1975年。巴菲特的事业又经历了几个非常大的转变。
他的投资事业路径可以概括为:童年送报纸和做其他小生意 —— 大学开始投资股票 —— 研究生跟随格雷厄姆学习 —— 毕业回家做经纪人兼职在大学讲课,期间先后成立了11家合伙公司投资股票 —— 11家公司合并为一家开始buyout —— 解散合伙公司,以伯克希尔为大本营,用旗下子公司的现金流不断投资,搞出一个错综复杂的控股公司 —— 1973年前后遭到美国“证监会”警告,开始精简公司的股权关系。之后的我还没有读到。
如今一股股票卖十几万美元的伯克希尔公司,最初是他收购的一家正在走下坡路的纺织厂。这次投资非常失败。后来伯克希尔慢慢变成资本帝国,是随着境况慢慢演化而来的。主要的现金流来自于国民保险和其它几个小的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据王烁在专栏里提到,他用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的杠杆大概只有1.2倍,非常稳妥。
总的来说,巴菲特的成功,初期是靠的是专业的财务能力和高超的股票基本面分析能力。后期的影响因素就要复杂得多,这些因素有:在商业眼光、谈判沟通等方面不断提高,始终保持着诚恳待人的品质,善于结交优秀的人做朋友,没日没夜的工作,等等。但是,从大的时间跨度上来看,如果要总结出一个最重要的成功秘诀,那就是书名“滚雪球”的涵义。他从很早就开始投资,一直秉持价值理念,对大势把握非常到位。
关于对大势的把握,从传记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对资本市场的大局看的非常准确,真正做到了“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源于他对商业的深刻理解,和对投资标的的深入分析。70年代美国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道琼斯指数和伯克希尔的股价差不多都腰斩了。巴菲特的朋友中也有格雷厄姆的追随者,却也被市场的恐慌影响,终日惶惶不安。但巴菲特的心态基本没受影响,依然在拼命想办法买进廉价股票。按照书里的说法,市场低迷的时候才有更多机会,不断上涨创新高的市场其实是在枯竭。这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看待市场的态度。在当时,价值投资依然属于非主流。但清晰的逻辑天生有说服力,大多数听过他课的基金经理都会成为格雷厄姆的追随者。后来,因为一本书《超级金钱》中讲到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精彩事迹,他终于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
今天碰巧在一个微信公众号里看到同样的看法。这位作者发现,伯克希尔股票价格的走势并非每年都超越大盘很多,它在市场景气的年份里和大盘走势差不多,但一旦在市场下跌时,尤其是几次大的危机时,它往往能远远好于大盘。年复一年,这种优势积累起来就变成了上万倍的股价增幅。
和大多数极客一样,巴菲特非常不注重穿着和饮食,以及其他的生活细节。他对媒体业情有独钟,通过结实凯瑟琳格雷厄姆,进入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也是通过凯瑟琳这位贵族女,进入了上流社会的圈子。尽管他在权贵聚会上常常被嘲笑,紧张难受得想吐,但他依然很愿意与上流社会打交道。他对权力的追求,源于他对金钱的深刻理解 —— 不是所有的事都能靠钱,但钱可以做桥梁。金钱是帮助一个人快速跻身上流社会最好的东西。不过,巴菲特与权贵打交道时并没有阿谀奉承,他依然秉持一贯的诚恳作风,用最真诚的态度展示他强大的商业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