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写这篇短文章,会有很多人说我太年轻,我不会拒绝,更不敢否认,暂且让我以一个略显稚气的孩子的视角来表达衡量一个成熟稳重的年龄应该拥有的这一切吧。 我确实很年轻,二十出头,不是一个能够符合写这样的内容的、适合传达这种情感和思想的人,应该是自己觉得不够资格吧。但我很想把自己想说的写出来,中学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写东西一定要有真情实感,我确定,这里面定会存在某种情感或者某些感情。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刚一出生是否真的是性本善呢?如果是的话,那后来为什么有的人变了,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不敢谈太多哲学的东西,因为哲学家都没解决的事情,怎么会轮到我来评头论足呢?但我总归有自己的观点,这次单单只谈一下下面这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人说的话把人分类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答,或者说答的多于辩的;一种是辩,或者说辩的多于答的。所谓的答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可以认为是被动性的,而辩应该是主动性的,应该带有强烈性的个人色彩。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接触与转变,人变了,有的偏于被动,人生答的多一点;有的人近于主动,人生辩的多一些。就像我们平时看见的,有的人话多,有的人花少。话多的终归辩的多一些,话少的大部分的都是在答。话多的多行为,话少的少行为。当我们评判一个人到底是内向还是外向时,心中的评判尺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语言多少。 这其中有一种人,我们俗说是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用成语来形容用很多。比如说,从贬义方向来说见风使舵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成语(有时候真的很感叹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仅几个字就解决了一句话,省时省力)。而从非贬义方向出发的话,可以形容成随机应变。还是回到答与辩的问题吧。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从来不乏善答与善辩的人才。以前有百家争鸣,现在有辩论赛(比如现在进行的正火的美国大选,马上就快结束了,不知道那一男一女都互相吐槽的怎么样了)。从一个人的言语隐约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性格,辩之人多于攻,答之人多于守(这似乎也符合中庸的道理吧,攻守兼备)。善辩的人,盛气凌人,锋芒毕露;善答的人成熟稳重,胸有成竹。然而,纵使什么样的人,也必有缺点,辩之人容易招致议论,答之人容易丧失机会。同时亦有优点,辩之人易得赏识,善于展示自己的才华;答之人丰富内涵,易得到别人品质上的肯定。然而,有时话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喜爱说话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说的话却有好有坏,说的话的时机有好与坏,说的话的水平有高有低。这就产生了人话多话少会对别人带来了多大的好与坏的影响。因此,话的多少不仅仅分类成了其他人眼中的好人与坏人。估计,不能单单只拿好人与坏人来评判一个人寓意在此。话是除了好坏之外,还有中意,但现在大多数人基于风趣和夸张都把本身的词义通过语气、肢体语言拓展了,一个词的词性有一种抑或两种或三种,但在国学中至少还是严格的区分着的,毕竟中国的语言文化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不可随意更改。时机上,水平上亦有端详,这里不再细述。我佩服那些短时间内能说话会说话说很多话的人,他们的言语水平绝对不低,天生如此,兴趣使然,亦或是后天锻炼而成吧。细细观察,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吐露着自己的观点以使别人明白或者趋势别人赞同。我也同意那些闭而不答却也心中有大学问的人。他们的智慧很少的存在于语言表达中,而是藏于自己的思想中。他们把智慧借助于其他形式阐述了,比如说,写书写文章。也许这种表达也是他们智慧地展示自己智慧的方式吧。回想一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或许在自己心里已有所见晓。用一句话总结这篇小短文吧:什么样的人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去对待人,是真诚相待,还是虚脾假意。人生在世,应该这样,在芬芳别人的同时美丽自己。鱼与熊掌,两者兼得。
答与辩的思考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非常感谢司马腾老师传授这堂课!我在规划这一块非常欠缺,在走入安利环境都没听说过做什么规划,更不知道人生规划,当然对...
- webStore下载地址:http://www.jetbrains.com/webstorm/ node.js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