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我,很多人(尤其是男生)在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对宝钗的印象会更好一些,这看法跟今天许多人对黛玉,宝钗看法类似。比如说:黛玉多病,多疑,多心,小心眼,尖酸刻薄等,而宝钗相比就显得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那种很讨人喜欢的人。
对黛玉看法的改变是在多年以后,自己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察,经历了一些的人情世故。我渐渐开始体会到黛玉身上的凄美,敏感和善良,同时也发现她对世俗社会不屑一顾。但这些原因还不足以让我喜欢她。真正让我喜欢她的是她代表了一种“诗”一样的性格。何为诗一样的性格?那就要宝钗做人的性格比较一下。
今天我们讲会做人,就是在职场和生活中情商高那种。会做人是很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深受大家的喜欢。但在文艺作品中,一个主人公只会做人,那未免显得太俗气了,而诗一样的性格于此相反,它只要意境,浪漫,唯美和理想,同时也不失率真。它会对世俗的美德不屑一顾。
《红楼梦》里有一个细节:史湘云当面对林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不失,就算你是好的,我不如你,她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当时就冷笑着说:“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哪里敢挑她啊。”黛玉的冷笑很说明问题,她根本就看不上宝钗的俗气。当时在贾府中,只有宝玉一人懂得黛玉的那种性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会做人,只有诗一样的性格,不一定能在这个社会很好的生存。但是,这个世界缺不能缺少像黛玉这样,具有诗一样性格的人,否则这个社会是庸俗的,这个国家是庸俗的。
诗一样的性格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小视。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们民族多少有点诗的性格,才有屈原,李白,陶渊明····这些推动民族发展,谱写一篇篇美丽诗章,影响代代华夏儿女的人。国外则有海明威,梵高,罗曼·罗兰····这些为生命写诗的人。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在一个知识付费平台上,我订阅了几个专栏。相比其他专栏,有一个专栏订阅人数显然低了很多,因为它既没有主题,也没有实用价值,它不像其他专栏那样,讲经济,讲科技,讲商业新闻···这个专栏只写写生活中的小事,和那些趣味的人生。就像这专栏作者所说:“我负责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负责人生另外一道路上的风景。相比有价值,我更会选择有趣。”在我看来,该作者是在探索一个诗意的人生,他身上就有一点诗一样的性格。
俞敏洪校长不止一次的发出感慨,北大清华培养的太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社会,有时太讲究功利,太讲究做人,纵有太多的钱,也是无趣的。如今,迎合社会和他人的人太多,而有林黛玉那种理想主义叛逆行为的人太少;有价值的人太多,而有趣的人太少;总而言之,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薛宝钗,而又有太少的林黛玉。
很多人在谈,未来机器智能取代人后,人该怎么办?但不要忘了,人有天生就不会被机器取代的能力,那就是创造力,想象力,有梦想和浪漫的情怀。如果你的生活与之相关,那你就不要害怕有被机器取代的风险,因为机器永远做不到这些。
但是似乎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正削弱这些能力。市场上流行书籍在教我们如何在职场上变得圆滑世故,如何的做人处事;学校老师给予学生巨大的社会现实压力,学生为担心就业而焦虑不安,少了这个时期该有的浪漫情怀和激情。
所以,我们现代人不仅要知道如何做人,还要有诗一样的性格,这样的人生才有趣,这样的社会才不会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