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完了一篇文章,今天决定给自己放松一下。可是突然间觉得无事可做了。
楼下的小两口每天离不开电视,我不理解,看电视多浪费时间!所以我从来不看电视、不追剧。
想着每天应该冥想一会儿,哪怕十分钟,可就是抽不出这点时间。
趁着天气还不冷,每天该出去走走,透透气,可也总是挤不出时间。
来了加拿大,连看书的时间都少了。我好像总是在忙,可是稍微停下来,又会觉得空虚无聊。以至于不得不想方设法让自己忙起来,找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样便没有空虚的机会了。
空虚无聊其实和来加拿大没什么关系,在国内时便已经有这样的感觉了,可能是不工作的缘由吧。
好在有芭蕾课,有爱读的书,填补了大把的空余时间。
没有正经的工作一直是我这些年来的心病。想找一份喜欢的工作一直没有找到,或者说内心里不想找,不想再辛苦自己了。于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就一直折磨着我——既对自己有要求,又心疼自己;既想经济独立,又怕付出太多。
到了加拿大,其实完全可以拿客观条件当借口(陪读签证不能工作)坦然面对不工作这件事。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是不能坦然享受生活呢?为什么还是会空虚呢?为什么就不能每天安心冥想十分钟?为什么就不舍得抽出点时间出门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的内心到底在纠结什么?它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想到未来的五年陪读生涯,心里就这么彷徨?
特别羡慕我的一个同学,很早以前就不工作了,没要孩子,夫妻二人过的和和美美。这个姑娘每天画画,烘焙,做手工艺活儿,写书法,感觉日子就是“从前慢”,心很静、气很顺,人也越来越有仙气儿。我一直很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
同样空闲的日子到了我身上,怎么就变成了弦上发条?每天都那样的计较时间,生怕浪费,而我空虚时又明明就是在浪费时间。
在小雨中出去走了一圈,看了看已经快红透了的枫叶。每当有心事的时候,总喜欢去大自然里走走。
要说来加拿大后心理上的不适,表面上是孤独、空虚,但仔细想想,其实原因之一是缺乏与成年人的沟通与相处。每天耳濡目染的只有女儿。她再可爱,对我再好,毕竟她只是个孩子,行为举止都和成年人不在一个维度里,有时甚至还有些恼人。所以我才会孤独。
正常生活中,有夫妻间的沟通,有同事的交流,有朋友间的亲密。这些,现在都成了奢侈品。甚至连出门买菜都还要费劲说英文。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被充实,不论你选择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只要是喜欢的,能忘我的投入的就好——哪怕是追剧、是疯狂健身、是出去享受facial和spa、是吃遍全城,或者是拼命工作、认真学习。
忙着安顿生活是阶段性的意义,为孩子择校是短期的目标。十分钟的冥想和出门走走与任何意义都挂不上钩,便总是被我无情的抛弃。
归根结底,不管怎么个活法,都需要个能说服自己的“生活的意义”。
有的人的生活意义是自我享受,有的人是给他人带来帮助,有的人是想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书上说,后两种更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感。
所以接下来几年的陪读生活,重点不是做了什么事,而是如何能找到让自己快乐而充实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