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彼得·蒂尔在美国汉密尔顿学院做毕业致辞演讲时,对“把每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活”这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老话提出质疑。他说,反其道理解这句话是最好的方式,即“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活”。这意味着: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像他们永远不会离去一样对待他们。
我关注彼得·蒂尔,是缘于看了他写的一本书《从0到1》。后来,我才知道彼得·蒂尔,被誉为硅谷的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的确,他的思想特别与众不同,他很喜欢问一个反主流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他说,好的回答应该按照下面这种模式:“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 的对立面。”比如,在本文的开头,他对“把每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活”(Live each day as if it were your last)这句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反主流的、对立面的、新的理解——“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活”(Live each day as if you will liveforever)。
那么,这个“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活”的反主流的观点和未来有什么关系呢?从小处看,未来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的集合。但是真正使未来如此独特和重要的并非因为未来没有发生,而是未来的世界会与此刻不同。“永生”这个词,源于圣经:“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永生,就是永远的活,亦即指“人死后灵魂不灭”。巴金 《春》十二:“她好像就立在天堂的门前,一举步便可以得到永生的幸福一样。”由此可见,永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幸福愿望。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人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我们知道两件事:世界必然会变得不同,但变化必须基于当今的世界。针对这个反主流问题的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我们在今天做出“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活”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彼得·蒂尔告诉我们“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活”的意义什么?我认为,“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活”的意义,就在于这是一个“向生而生”的人生哲学;而“把每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活”,却是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在我看来,前者,表现出的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生命态度;而后者,表现出的是一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态度。有一个哲理故事《扫阳光》是这样讲的: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从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当我们拥有“向生而生”的心态,就好像“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的道理一样,它就会自然地替代“向死而生”的心态,从此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像“永恒的阳光”一样灿烂。
有人向智者请教说:“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智者思索了一会儿回答:“享受你所拥有的每一个当下。”是的,我想只有“当下才是永恒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享受每一个当下就是永生”。这就是“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活”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