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言传身教,爱才是教育的基本法
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言传身教”?听到这个词你或许在想:不就是让我陪着孩子读书、不玩手机、做他的榜样嘛?我试过了,但没效果,我坚持不了,而且就是因为我坚持不了,我才找机构、培训班、补习班来帮我的嘛!你要这样想那就错了,因为,没有人天生是教育家。但唯有一样东西,我们身上就有,我们本来就会,只是我们常常忽略——它就是爱。
回想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另一半,就能得到答案。孩子是我们的镜子,他们能映照出我的爱,也因此,爱可以代代相传。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习惯性用金钱买时间、买效率、买优质教育,甚至习惯性地将教育的“主动权”让位给“权威”:希望“全脑开发”帮我们教育出一个聪明的孩子;拜托老师帮我们教育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指望别人,替我们高效地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尤其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花钱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赢”这个字在这个消费社会下,仿佛已经化成社会戴在我们父母头上的紧箍咒:我们越焦虑,它箍得越紧。
可我们从没认真想过,自己才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常说爱孩子,因为爱,所以投入金钱,因为爱,所以投入期待,唯独没有自己亲自去做“爱”这件小事:比如在他失败时抱抱他、他得意时告诫他……
或许我们没办法定义“爱”是什么,我们也不需要去定义,但我们是会“爱”的,它是天然的本能:孩子一出生,我们就晓得要对他好,保护他、给他温暖、供他吃住……可在我们将“教育”的主动权让位给他人、权威时,我们似乎连自己最擅长的教育之法——爱都给抛到脑后了,它看似无用,实为大用。
二、对每一个孩子来说,所有教育的基本法就是爱的教育。
为人父母,是一门学问,说到这里,不知道是否有父母觉得只有那些高学历出身的父母才懂得这门学问,其实不然。
中国台湾作家吴晓乐就曾在自己的小传中专门讲过自己母亲,她刚读到初中就由于家境原因辍学,文化虽然不高,可是她的妈妈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于是她会带着孩子们在每周五下午带孩子们去书店,孩子们遇到不会的字,她说:“妈妈也不会这个字,但妈妈也在学,喏,这个字典给你们,遇到不会的字可以从上面查到。”就这样,作家和她的弟弟的成绩却能从小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师们总会请教他们的妈妈:“你有什么样的教育心得?如何把这两个孩子教得这么好?”每到这时,作家妈妈都会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办法把他们变得这样好,其实我也没怎么读过书。”然后老师想让他们妈妈分享经验方法的念头就打消了。
是孩子天生聪明吗?许多家长或许就会问了,她让孩子自己查字典就是方法了,这样的好的方法才教育得出这样好的孩子。其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母是否拥有高学历、是否拥有独特的教育方法没有太大关系。的确有朗朗这样的孩子,被教育方法逼着成长为大师,但这种方法绝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同样高学历父母也面临着教育的难题。
在亲子教育故事中,最不重要的,就是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没有方法。这个世界上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人没有那么多,搞学术、搞学问并能以此谋生的人更是寥寥,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所有孩子都培养成学术大家、大科学家、大文豪,而是让他们成为一个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的人。
所以,我们不必苛求自己像“别人家”的家长那样博学智慧,或是像作家妈妈那样有高雅的兴趣爱好:爱学习、爱读书。只要有所爱,有所热爱,然后将这份爱的执着、坚持不懈的钻研态度言传身教的传递给孩子,至于孩子最终选择什么作为他的爱,那是他自己的事,因为只要有了热爱,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去钻研,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三、以爱身教孩子寻找热爱还不够,爱之另一面便是承认自己的局限。
孩子借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在他们还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走路、进食时,我们是他们的左膀右臂,帮助他们处理几乎一切的日常生活,从孩子眼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全身心的依赖,这对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来说,也很容易迷失:也生出自己无所不包的错觉,希望能够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逐渐发展成了——溺爱。
就举我身边最近的例子,我堂哥的父母可以说是我见过的父母中最温柔、最儒雅的父母了,每当我小时候被父母打得“屁滚尿流”时,我最羡慕我堂哥,他的父母永远温柔,永远包容他的一切错误,总是笑眯眯的告诉孩子:“没事,我们来解决。”但特别奇怪的是,我堂哥似乎天生反骨,对待父母就像对待敌人那般。小时候我真的非常不理解,那时候甚至问我哥:“我们能不能交换一下父母啊?”谁知我哥一脸开心的说:“好啊!”终于到现在,我理解了,他的父母对他的那种爱太本能了,对我哥来说得到的太轻易了,导致我哥恃爱行凶,不懂珍惜和感恩。长大以后,我堂哥不出意料的成了“啃老一族”,他挺自在,但活像个巨婴,问他以后的打算,他回:“我爸妈要是死了,我也死。”这样的结果绝不是我们想看的。其实我堂哥小时候是个聪明孩子:在我抓耳挠腮地背乘法口诀表的时候,他已经能心算四位数的乘法了,但是他何以沦落至此?就是因为父母给的爱实在太多了。
当然,这个故事绝对没有宣扬我父母“棍棒教育”的意思,我父母的教育可取之处不在那根“棒子”上,而在他们的内心的那根“线”上,这根线就是克制。因为爱,所以要克制,不能因为我们的一已之私,而对孩子过分溺爱,给得太多,对父母也是一种伤害。
其实,这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坏孩子”、“不懂事的孩子”,有的只是急于求成的父母、太过严厉从不表达爱的父母,如果我们都能用爱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做自己孩子的老师,奉献给孩子以成熟的爱,爱而克制,在爱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