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读完局外人,在微信读书电脑端写了一篇长长的读后感,然后,因为一个操作失误,结果全丢了。
然后第二天,电脑锁屏居然弹出了加缪诞辰的广告。
那篇读后感,写得很长,写的都不是收获,而是不懂的地方。
如果每本书的读完了,全是正合我意,那些书不读也罢。读书的意义不就在于拓展思维的边界、填补无知与固执吗?
怀疑和思考,是一切明白的开始。对所有接触的事物都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同时又告诉自己,我固有的观念也未全然正确,对读书来不断地刷新自己。
否则,书岂不是白读了。
比如网络文学,倒不是说全然不值一读,毕竟就其市场规模而言,必定有其可取之处。然而大段地雷同、抄袭,读一本和读十本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最近的短剧也是如此。我在这一年的时间时,几乎看了成百上千的短剧。
短剧之套路,无非是莫欺少年穷;三年之约,让你刮目相看;或者灵魂苏醒,或者得到传承,一夜之间,从社会底层跃升到无人能及的地步。短剧的套路,在于人善被人欺,直到含冤而死,然后si而复生,一朝得势,便疯狂打脸。全然不见奋斗的过程。大概是懂得了奋斗,是没有出路,只有死路的。个别短剧在结尾处,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火柴的微光,只是濒si前的妄想。这样结尾,会让短剧提升一个档次。
还有一类的重生到古代的爽文,以后会点唐诗三百首就能去古代当文豪,会点现代的营销知识,就能去古代当富商,懂点现代的科技,就能去古代断层式碾压敌军。这些人肯定是没有读过mao教员的书。教员曾经在一本书上写过战略问题,说我们打zhang,不能不研究一般的规律,也不能不研究特定的规律。一般的规律,就是g民d的jun校里的,从外g抄来的东西,虽然是多少年来积累的经验,但是不与当时当地的形势相结合,最终是要失败的。也就是说,我们现代的人,只懂得一点点现代的知识,以为去古代就能呼风唤雨,那不过是幻想罢了。
就文学而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评判,历史上许多名著名篇,在当时当世并未获得那么崇高的地位。简言之,当时的畅销书,没有几本能流传后世,有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书,却机缘巧合之下,能传之千古。尤其是开一代之风气,引领时代潮流的作品,在当时肯定是不被主流所接受的。但是历史总是喜欢记录第一,但是第一,其实是不受当时的欢迎。就科技而言,科技是有外溢作用,除非能持续保持代差,否则优势很快会被追平。
总之吧,基本可以断定,爽文、短剧就是一种烟,就是很乏很累的时候抽一根,除了伤肺,没啥作用,是一瓶酒,除了伤胃,也没啥作用。最多能给人一秒钟的快感,快乐似神仙。
我为什么对短剧如此了解。正是因为,我在现实中有太多太多的失败和挫折,有太多太多的疲惫和伤痕,所以,我看看短剧,我那么几分钟,我把自己想象成男主,醒掌天下权,纵横四海,让伤害、污辱过我的人统统付出惨烈的代价。
看多了,反面只剩一种更深的无力感。面对现实,又怎么改变呢?
那么以上这一切,与局外人,有什么关系呢?
《局外人》是加缪的名篇,十分有名,然而我读得却不是很爽。先说短剧与局外人的关系,再说我不爽的地方。
所谓的局外人,不过是对现实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旁观自己生活的人。
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别人拿去的主宰,有很多人是自己生活的主角,那自然就有很多人是被他人统了治了的。
此外,有没有很三种人,既没有能力去影响他人,又不甘于沦为机器上的一颗齿轮,于是就成了局外人。
沉迷于看短剧的人,基本上就是这种人,躺平了,放弃了,随它去吧。
《局外人》是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翻译的,读着不对味。就像陕西的油泼辣子到了印度就被换成咖喱,那种味道,谁能想象。
但是,我是不懂法语的,吃不到原味的油泼辣子,就勉强吃一吃咖喱味的吧。说实话,实在难吃。
翻译的文学,就是不可能像读中国的文字那样有味有韵。
我对局外人不感冒,就是因为评论而起的,有很多人总是评论说,局外人很无辜,罪不至si。我看了真是好笑,一个人在海滩上对着一个人开了1沧,然后又开了4沧。然后在fating上说,是因为天气太热了导致了。微信读书上的评论居然有人在为主人公叫屈。
真是搞笑。
当然,我也搞笑,一方面我不喜欢这些评论,一方面我又总是忍不住去看这些评论。
然后,我也赞同一点,就是勇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就算我们说的是错了。谁还没有错的时候,如果我们连犯错的勇气都没有,又哪里来的胜利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