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小伙伴们都需要为了写好一份学位论文绞尽脑汁,对我而言也不例外。正在进行的学位论文可谓让我品尝到“酸甜苦辣”这4种滋味。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挫折和心得都是人生路途上宝贵的经验。我简要谈谈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些感想,供学习交流。
一、选题之“酸”
李商隐曾说,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在开题之时,我便尝到了选题的酸楚。万事开头难,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关卡。选题既要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沉淀,或自己感兴趣。在选题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论证,选题要适中,既不要太难,自己没法写下去,又不能过于肤浅,研究价值不大。我的论文研究对象是一种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第一次开题的时候,我是立足于民主协商理论对这种创新实践行为进行分析,导师也十分认可。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迅速成文,并主动咨询其他老师,多次修改完善,力求精益求精,结果被评审老师认为“理论过于老套,没有创新性”,直接推翻。而一些临时拼凑的开题报告却顺利过审,我的心中不可谓不酸。
二、坚持之“甜”
第一次开题被否定后,面对迷惑,我向多位师长求解心中疑惑,他们都给予我很多帮助。我告诉自己,虽然第一次开题被否定了,但之前的工作并不是无用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评审老师可能只是不了解这种创新实践,或是理论分析角度有待优化调整而已,并不是对我全盘否定,我要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切忌朝三暮四,犹豫不定,切忌中途全盘推翻,临阵换将。要与导师进行沟通后,我坚持研究对象不变,将理论视角由“民主协商”调整为“基层善治”,增加对创新实践的介绍笔墨。第二次开题时,获得评审老师的充分肯定,让我心里甜甜的。宋代诗人曾丰在《简寄幼能弟》写道,“夜雨灯窗清苦后,春风枕席黑甜中”,就是这个意思。论文核心一旦论证确定,就要树立目标和信心,尤其是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选定的题目是有科学依据的。信心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支撑。
三、调研之“苦”
因为我是第一次弄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单纯是撰写调查问卷就走了很多弯路,制作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就拖了近2个月的时间。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说,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调研进展不顺利,先后进村入户跑了几次都没结果,我可谓是有苦难言。由于我的论文是实证性研究,受调研的镇、村的干部表达能力、村民政治水平、问卷调查的对象大多为农村留守人员等因素影响,在搜集资料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获取全面的信息。比如,如何通过基层治理情况体现善治内涵,如何通过调研访谈和实例分析准确描绘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实际运行状况,如何设计、汇总、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并从中挖掘出有关制度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如何结合现有信息提出优化建议等等。
四、撰稿之“辣”
“松柏苍然长健,姜桂老来愈辣,劲气九秋天”。这是李公昴《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的词句,我深以为然,论文撰稿更是如此。之所以选择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来作为我的学位论文研究对象,就是为了从这种创新实践抽象归纳出一些创新的论点,有效丰富我国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研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提供现实参考。撰写组稿的过程中,每当想到一些新论点、新思路,都如吃麻辣火锅一样,怎么一个爽字了得!论文的创新点、闪光点就是一篇论文最核心的地方。就学位论文而言,创新点不用太多,有若干个即可。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创新点的优劣,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也是论文答辩时必须重点汇报的东西,这也是吸引评审老师眼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