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方法,叫作“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好多家长绝对不允许孩子独立自主,为什么呢?他们说:“我怕他会走上弯路,我怕他会出危险,我怕他会……”一句话:“你能保证自己出门坐的车不出车祸吗?你连这个都保证不了。”就是你连你的人生是不是能够绝对不出事都保证不了,你凭什么觉得你能够保证你的孩子完全不出事呢?甚至反过来,很有可能孩子出事是你造成的,你的过度作为使得这个孩子痛苦、焦虑、抑郁,这个孩子才更有可能出事。
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应该保证”,实际上我们无法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会让孩子独立自主。有一个学术词叫“情感融合”,“情感融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家长分不清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把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完全裹挟在一起。孩子难过,他也难过;孩子不高兴,他也不高兴。这种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父母永远都拆分不清楚,他们反应就总是过激,总是掌管过头。我们要学会情感自主。
第七个方法,叫作“从批判到共情”。家长遇到孩子的情绪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反应是喜欢批判,觉得孩子不应该这样。一个人特别有意思,这个人是一个爸爸,他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软弱。他的儿子只要哭,他就大发雷霆;他的儿子只要表现出胆小,他就会大发雷霆。后来他的“大发雷霆”使得这个孩子更加懦弱。他只好找心理医生咨询,才挖掘出来原因。这个爸爸生长在一个治安不怎么好的区,所以他从小到大担惊受怕,从小到大生命受过很多威胁。因此,他的生命当中埋下了一个“反应芯片”,就是人绝对不能够软弱,人只要软弱就会被欺负。他的触发点就在这儿,只要孩子一软弱,他就受不了了。
我们对孩子太容易批判,而孩子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共情。真正的共情和那些育儿书上简单地讲的一两句反映情感的话是不一样的。比如,很多家长会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你得把它吃了。”你看,我们只是想快速地搞定他。
真正的共情是,我们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的共情,不是要操纵他人,是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出于共情的回应,是马上认识到他人的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极大的不同;认识到要想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必须完全抛弃自己的期望。要做到迅速放下自己的期望,要求我们专注当下,明白与他人相连是一种双方每时每刻能量的交换,但并不保证事情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要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选择。共情是真正地接纳对方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技巧去控制孩子。这一招是要学会从不断地批判到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