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许多描写草原的文学作品,从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到张承志的《黑骏马》,这些早年的经典之作,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草原书写者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最近我读了《风过唐布拉》后,对草原书写有了新的认知。
马绍埔的《风过唐布拉》是这片文学的草原中独树一帜之作,熟悉的地域风情、近距离接触过的作者,这两点吸引我读了下去。这部作品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将抗日战争时期唐布拉大草原上的风云变幻、民族风情与家国情怀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部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大美伊犁的百里画廊--唐布拉。
《风过唐布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时,盛世才在新疆的政治立场发生转变,开始疏远苏联并向重庆国民政府靠拢,对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在这样复杂而动荡的局势下,为了支援前线抗日,我党隐秘战线上的优秀战士奉命来到伊犁唐布拉大草原采购战马。这一任务看似简单,却充满了重重困难与挑战,也由此拉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的序幕。
作者马绍埔巧妙地将这一历史背景融入到小说的情节之中,使整个故事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感。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了草原上的紧张局势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能深刻体会到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这种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小说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更是对那段历史的生动再现和深刻反思。
整个故事围绕着骑兵营长韩峰前往唐布拉草原采购1000 匹战马展开。韩峰的身世颇为传奇,他本是红四方面军妇女团政委吴富莲收留的孤儿,在妇女团与马家军的生死较量中,吴富莲牺牲,部队被打散,韩峰被撒拉族人家收留,后成为马家军的一名骑兵营营长。命运的转折使他来到乌鲁木齐为马家军买马,又机缘巧合地与八路军驻疆办事处取得联系,从此肩负起为八路军新四军购买战马的神圣使命。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韩峰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盛世才的监狱成为了他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他与阿布力哈依尔老爷及其亲信管家金斯拜相识,并将他们解救出来,为日后在唐布拉草原的行动奠定了基础。而在唐布拉草原上,他又要应对草原上复杂的局势、不同势力的纷争以及大自然的考验。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将这些元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使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小说的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充满了悬念,让人欲罢不能,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危机的草原世界之中。韩峰无疑是小说中最为耀眼的人物形象。他兼具多重身份和复杂的经历,这使得他的性格丰富而立体。作为一名骑兵营长,他拥有出色的马上功夫和军事素养,在战场上勇猛无畏;而作为一名被革命队伍收养的孤儿,他又对国家和民族怀着深厚的情感,坚定地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努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智慧,无论是在监狱中与敌人周旋,还是在草原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都能冷静应对,凭借自己的能力化解危机。
除了韩峰,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生动的人物形象。阿瓦勒汗老爷是唐布拉草原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威严与智慧在草原上备受尊敬。通过他请韩峰一行喝早茶等情节的描写,让人不仅看到他在草原社会中的地位,也感受到了他对客人的热情与真诚。还有那些生活在草原上的普通牧民,他们虽然身份平凡,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唐布拉大草原素有“百里画廊” 的美誉,而作者马绍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这片草原的壮美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唐布拉草原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风过唐布拉,从未停歇,在草原上,牧放着云朵。” 开篇的这一句便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空灵而自由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轻柔的微风拂过脸颊,看到那洁白的云朵在草原上空飘荡。
书中对草原四季景色的描写更是令人陶醉。“进入初夏,群山环抱的唐布拉草原,伴随着声声雄鹿悠长的呼唤,马王喀拉胡印雄壮的嘶鸣,当草原红花将整个天山的阳坡开满,蒲公英金色的花朵镶满大地,居住在喀什河下游春窝子里的牧民们就开始赶着牛群羊群,牵着装载着帐篷和生活用具的骆驼,就会回到了这一片丰饶的夏牧场。” 这一段描写中,雄鹿的呼唤、马王的嘶鸣、盛开的野花以及牧民们的转场,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夏日草原图。作者通过对声音、色彩和动态的细致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草原夏日的热烈与美好。
而在描写草原的壮美时,作者写道:“初夏的唐布拉草原,是那么的美丽,北面的天山巍峨雄壮,南面的阿吾拉勒山秀美妖娆,整个唐布拉草原山峦平缓,草场丰美,蜿蜒流淌的喀什河水就像阿肯手中的冬布拉一样叮叮咚咚一路歌唱。” 这里不仅描绘了草原周边山脉的雄伟与秀丽,还通过将喀什河水比作阿肯手中的冬布拉,赋予了河水音乐般的美感,让整个草原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作为一部以哈萨克族为题材的历史小说,《风过唐布拉》不仅展现了草原的自然风光,还对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文化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现。从饮食、礼仪到婚俗、宴席、集会等各个方面,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作为生活在伊犁的我来说,这种场景的描写尤为亲切。
在饮食方面,通过韩峰一行在阿瓦勒汗老爷家喝早茶的情节,我们看到了哈萨克族早茶的丰富多样:“毡房内的餐布上,已经摆满了点心、糖果、蜂蜜、酥油、果酱,还有切成块的馕饼,金黄的包尔沙克(油炸面点)…… 炕沿边一个巨大锃亮的红铜萨马瓦(烧开水的铜壶)正烧着开水,一位面容慈祥的中年妇女低头静默用木勺朝茶碗里舀着牛奶,调制着奶茶。” 这一段描写让我们仿佛能够闻到奶茶的香气,看到那些精美的食物,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温馨与富足。
在婚俗方面,作者也有精彩的描写。草原上的婚礼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人们穿着盛装,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新人的结合。这种对婚俗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还体现了草原人民对爱情和婚姻的美好向往。
还有这篇小说中还多次提到了阿肯弹唱这一哈萨克族的传统艺术形式。阿肯们用他们的歌声讲述着草原上的故事,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阿肯弹唱常常起到了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使整个故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风过唐布拉》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草原风光和民族文化的小说,更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品。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汉族战士韩峰,还是哈萨克族牧民们,都展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了抗击外敌、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完《风过唐布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就像一场穿越历史与草原的壮美交响,它以其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在我面前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并熟悉的草原世界。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唐布拉大草原的独特魅力,领略了哈萨克族的文化风情,同时也让我们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当代文学的草原书写中,《风过唐布拉》无疑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它将继续在读者的心中奏响那一曲激昂而动人的草原之歌。
在死亡的长河里看见生命之光和《羊道》重逢从李叔同的传奇人生,领悟“一念放下,万般从容”的智慧张爱玲独特文风之妙:我读《小团圆》平凡中的不凡,岁月长卷中的《我们仨》:杨绛笔下的至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