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坐高铁去上海,座位旁边就是一年轻女子,她斜靠在座位上不停的翻朋友圈,不停的刷,从上到下。由此又想到前两天听樊登读书会里讲的一本书《深度工作》。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但樊登老师解读的精华部分触动了我。
自从智能手机兴起后,不知从何时起,手机成了每个人最好的玩物,一旦离手,就有浓浓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你随便一瞧,就会看见有人骑车时走路时在翻着手机,嘴角露出沉浸其中不易觉察的微笑;有人面对面坐在餐厅里,却似陌生人般相对无言,各自翻阅着手机;排队时,坐车时,等人时,上厕所时,开会时,陪孩子时,我们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而时不时的拿出手机翻看。假如一条新消息到来,也恨不得第一时间阅毕才会安心。
你真的会错过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吗?你看的不外乎是微信朋友圈,有人在里面晒两张照片,或不假思索没有任何含金量未经加工的只言片语,抑或仅仅是一个简单表情;要么你浏览的是新闻或搞笑或娱乐八卦;要么上社交媒体如微博论坛等,我们浏览的大部分是没有价值的不用思考的垃圾信息。那个浏览手机的人是你自己吗?还是被外界环境控制的傀儡?当你不断的刷着微信时,你能深陷其中而自知吗?
首先,按照书中所说,玩手机的时间是一个时间黑洞,我们难以度量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在浏览手机上。这种精神鸦片会慢慢一点点的侵害你而让你没有任何感觉,当你不能静下心来深思你的工作和生活,永远只是无聊的刷着手机,你的大脑会慢慢发生着变化,直到你心智残疾。什么叫心智残疾?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你都浏览手机,你的大脑可能重新编排,发生器质性变化,直到大脑已经不能胜任深度工作了。也就是说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你工作的速度和质量达不到精英的程度。心智残疾,这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而如果你想成为精英,就必须集中注意力,深度思考,做深度的智人。
人不敢远离人群独处,是因为不能面对和接纳完整的那个自己。以前有朋友跟我说如果没有陪着,所以很多事无法坚持下来。我个人觉得纳闷,如果真是自己喜欢的,又怎么会坚持不下来?我以前买衣服,最怕朋友陪,因为怕浪费时间。当你学会与自己独处,你才拥有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这种高自我价值感让你敢于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其次,你是否以为你每天只工作八小时?你是否用商业化的执行去看待你的工作?不要只把八小时工作当成工作,不要以为下了班剩下的时间都是肤浅的娱乐了。八小时之外的十六小时的时间才是你真正深度工作的时间。你可以读书,精进,思考,计划,每一天取得新知。除去睡眠的八小时之外的时间你如何度过,才是真正与别人拉开距离的时间。我们看过很多鸡汤文,也听过太多励志的故事,归根结底就是比你优秀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环境里人与人成长的速度不同。把十六个小时当成一天中的一天,而不是当做八小时之外的赠品去挥霍它。我们往往惊叹于别人的招式,却没看到别人修炼内功的时间,而未来是属于能够约束自己的人。
这本书发人深省的解读新颖又独特,做自己的主人,不仅包括不被情绪左右做出自己当下真实的决定,还包括掌控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时间的主人。我们当然可以偶尔分心,也需要有自己的休闲时光,但不要被智能手机绑架,不要被社交媒体荼毒。人的专注是一笔财富,放你的恐惧无聊,要学会拥抱无聊,就像接纳你的阴暗面一样,而不是回避,逃离,害怕。
其实,智能手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手机上有学习各种知识的app,如健身,英语,绘画,只要你足够自律,利用手机而非被手机控制,在手机上学习是非常方便和高效的,这才是智能手机的真正价值。
当我看完这个精华解读后,我首先反省了一下自己,由于工作的群和各种群的信息随时而来,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养成了时不时查看手机是否有新信息的习惯。晚上下班后辅导娃做家务后,会有一小时左右的空闲时间,我虽很少发微信,但舍不得睡又会去翻阅朋友圈,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到了该睡的时间,而没有按计划去读书。我静静思考了之后,又看看自己列出的各种计划,感觉自己的目标感还是太弱。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只有中饭后休息的时间看一下群的信息,该回的回一下;其次下班后班车上看一下手机是否有信息需要回复;晚上如果想浏览手机上的新闻,我就用家里定时器,定十五分钟,时间到后立即关闭手机。其次,我手机上只装用来学习的app,娱乐八卦类一律卸载。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被信息裹挟和驱赶着,对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要时刻保持一份觉察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