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知识ip的大咖,古典老师的每一本书都能够带给我们新的视角,打开新的大门。《跃迁》这本书又是一本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
一、认知方式的改变: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
以前我们总觉得学习必须要将知识记在脑袋里。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智慧不等于信息,记忆应该交给电脑。学习的目标是调用信息、解决问题,而不再是将信息储存于大脑内。
古典老师提出,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知识的不断更新,让我们只靠按部就班的学习很快会被淘汰的。在人工智能盛行、行业无边界的时代,仅仅只靠记忆学习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一个人能够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用大脑整合和创新思想,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在未来才会最有竞争力。
相信最近刷爆朋友圈的《纽约客》杂志封面让我们印象深刻:机器人像人类施舍金钱。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的概率。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 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 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 创意和审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 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 ➤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
➤ ➤➤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今天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未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今天做的事,机器能做吗?
我今天做的事,会被外包吗?
我今天做的事,明天会做得更好吗?
我们时刻处于时代焦虑之下,总担心自己会被取代,不论是被人类还是被机器。这也导致我们对知识的迫切需求,希望通过知识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就应该明确:大脑不该用来记忆,而是要用来观察、思考、创造和影响他人。
二、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高手的共同特点就是专注于高价值区。比如职业棒球手泰德威廉斯,他能够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是因为他成功的秘诀在于不要每个球都打,只打甜蜜区的球。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只投资指高价值、可迭代、有护城河的公司,其他的不看;不求短期获利,只看长期获利,尽量少动。巴菲特和泰德采用的是最稳妥,最保守、动作最少的打法,偏偏这两个人是全世界最强的进攻者,因此说明高手都在持续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古典老师作为曾经新东方的名师之一,他向我们揭示了新东方名师的成长之路:这些名师的成长经历了三次跃迁。
第一次跃迁:适用二八法则,高效成长。
对于二八法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将二八法则用于阅读中,而新东方这些聪明的老师,则将二八法则运用到了他们的学习成长中:先投入20%的时间把专业知识提升到80分;然后开始研究下一个板块,同样不求百分之百,快速达到80分;一步接一步将所需要学习的板块都先提升到80分。
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第二次跃迁:利用性系统放大名气。
这些利用二八法则将自己每一块能力提高到80分的老师,他的综合素质远远大于单个领域达到100分的老师。虽然没有在每个板块都达到100分,但是他综合实力强于其他老师,导致他在学生之中获得了好的口碑,并因此获得更好的名声。当老师的名气被放大以后带来了更多的排课,高频次的排课又促使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各板块的能力,并迅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三次跃迁,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跃迁:与最优秀大脑的互联。
优秀的老师之间互相谈论自己见到的有趣的事、好玩的见闻、自己的授课心得、学生的段子,而这些段子,故事,价值观,又在扯谈中一次次的交换和强化,通过互联形成了一种个体头脑之上的气质。而这一种气质相投使老师之间结成朋友、伙伴和未来创业的合伙人。为这些老师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
所以好的战略就是达成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用80%的时间学习20%的精华,快速占领赛道的头部,吸引最好的支援,互联最好的人才,共同成为第一名。
三、只学习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做个终身的提问者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那就是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本书,如果学完之后就忘了这本书讲的些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根本都用不上,那么我们之前学习这本书所花费的时间都是浪费。
上班族的我们学习的东西要有功利性,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们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学习材料。最愚蠢的学习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这种方式用于打发时间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摄入知识的需求来说,确是在浪费大把的时光。
功利性的读书是按需分配的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会少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知识烦扰我们了。功利的读书法就是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
此外,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终身学习者很容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来解决问题就不值得学习,我们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我们需要明确,如果这个知识能解决当下问题,那就是有用;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降低关注度,并不是否认这个知识好,只是暂时不需要,以后再说。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别列书单,列问题清单。我们可以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列在清单上,然后用两个指标来给自己分类:相关性和好奇心
相关性往往是回答了以后,立刻有重大收益的内容。好奇心是最有动力学习的未来方向。如果事态紧急,可以从相关性开始解决问题;平常学习中,就可以从总分最高的那些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问题正在逐渐的聚焦,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智慧。
一个问题没看完百度,知乎和谷歌搜索前三页,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提问。
四、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I:输入问题,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这个问题必须是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P:解决问题,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但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一旦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O:输出产品,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输出能够倒逼输入,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不要害怕分享,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方式就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帮别人解决问题,看似是他人白白获益,但是自己也重新打磨了思想,修正了很多错误,自己的收益更大。
千万要记得让知识成为产品不要成为自嗨的收藏品。
下期预告:【美】芭芭拉·奥克利《学习之道》
2017/10/31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