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两个宝,纷争少不了——试着践行现象场
研究者发现,母亲在二宝出生后对大宝的帮助行为、出现频率、发起游戏的次数都下降了接近4成;但母亲对于大宝的阻止行为、控制类语言、负面语言、对抗等行为却上升了超过5成。
“瑞琦, 你自己玩一下好吗?妈妈要带妹妹睡觉。”
“瑞琦,你这么吵,妹妹怎么睡觉?她不睡妈妈哪有时间陪你玩?”
“瑞琦,妈妈需要你帮忙。你去安静的看会儿书,妹妹睡了我就带你去花园里玩。”
“嘘,别把妹妹吵醒了,她还太小,需要睡很多觉。”
仅仅是二宝睡觉这一件事,我居然变着花样对大宝使用了各种控制类语言,负面语言,出现阻止和对抗等行为。更别提每天生活当中更多的“瑞琦,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最近看武志红老师的心理课,提到现象场。
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每个重大体验,就是一个“现象”,而时空,就是现象发生时的“场”,它们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现象场。进入他人的现象场,成为他人的样子,体验他的体验。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他的问题。
现在让我进入瑞琦的现象场,体验他的体验:
“瑞琦, 你自己玩一下好吗?妈妈要带妹妹睡觉。”——不要,我想要妈妈陪我玩。
“瑞琦,你这么吵,妹妹怎么睡觉?她不睡妈妈哪有时间陪你玩?”——不要妹妹睡觉,我这么叫出来很开心,而且妈妈听到就一直跟我说话,不会不理我。
“瑞琦,妈妈需要你帮忙。你去安静的看会儿书,妹妹睡了我就带你去花园里玩。”——我现在就要去花园玩,我不要一个人看书。
“嘘,别把妹妹吵醒了,她还太小,需要睡很多觉。”——她要干什么我不知道,我要开心的玩,敲敲打打,咚咚咚咚,多好玩啊。
虽然理论上明白了,但是践行起来,发现还是很难。也许因为我现在没有那个“现象场”,只是在大脑中想象这个过程,所以感觉比较生硬,比较难,这应该不能算是体验到了他的体验。这些应该只是我自己逻辑推理的结果。但是明天开始如果有冲突的话,我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大脑弹窗提醒自己进入他的现象场,体验他的体验,这样应该可以帮助我更好的解决跟他的冲突。
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
“ 抱持” ,是指温尼科特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简单来说,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就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孩子把这个抱持性容器内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稳定性。
除此之外,如果父母还做到允许孩子的活力在这个容器内肆意流动,那么孩子的自我灵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组织力都会得到极大滋养。
这几天每次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不再立刻做出反应,吼叫制止他的行为。只要他不是在做对自己或者是对妹妹危险的事情,我都提醒自己一个词“抱持性环境”。我能够给孩子最好的,就是提供给他一个抱持性环境,让孩子活出野性的生命力,尽量不阻止、制约他。
孩子二到四岁的时候,是给他设立界限(limits and boundaries )的时候。那么在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的同时,应该怎么给他设立界限呢?我非常期待看到笑来老师在第二季分享给孩子树立界限(定规矩)的原则。目前我所知道的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他最宝贵的东西,不能一次次的通过限制的语言和行为消灭他。在没有危险且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尽量允许孩子自由探索。
先参考一下其他人的做法:How to Peacefully Teach and Set Clear Limits, Boundaries and Consequences with Your Child
主要有五点,设置界限时:
1、要有同理心
2、可以说不,但不要事事说不,时时说不“不可以,不行,不能……”
3、说到就要做到
4、不要只是坐着说“不能……”,要起身走到孩子面前,告诉他你的界限 5、预防为主,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制定原则。
好了,现在定规矩的原则有了,下一步就是制定规矩本身。我的计划是先做几次进入他的现象场的练习,尤其是在我们对抗的时候,体验到他的体验,再来解决问题,制定原则以防下次再发生。
为了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让他活出野性的生命力,我们要定期反思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