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笔记基于Zack西西爸关于学习的网上课程
1.真正看到孩子,不要用焦虑取代焦虑
不久前孩子对一直很喜欢的游泳出现了抗拒的情绪,队友和我刚好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用焦虑取代焦虑vs 看到孩子。
第一次队友陪着去的,孩子哭,电话里队友对着孩子喊“为什么不要去游泳,你自己之前说要游的,现在又不游”,队友批评指责,孩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哭。后来回家等孩子冷静下来问她原因,她说是一起游的一个小哥哥抢她泳镜,她害怕。
第二次,我陪着去的,一到门口就开始哭说不要去。我说是不是害怕碰到那个小哥哥,我们一起进去看看那个小哥哥在不在,如果在我们就换个时间游。
进去了之后换好游泳她又哭了说害怕,我问是怕教练还是怕游泳。她说怕呛水,我说那我们今天先不练习游泳动作,你就坐在水池边踢踢水,看其他小朋友游。我想的是,让她重新感受到进入游泳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个最重要。
由一开始坐在一边自己玩到之后愉悦地跟着教练练习动作,非常开心。
养孩子,有时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孩子满意的那个点,但至少各种方法都可以去试一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打骂。
2. 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建立愉悦体验
以前陈老师的课上讲过这个办法,今天才知道背后原来是有行为主义理论做支撑的。利用这个办法,我建立了两个习惯。
①阅读的习惯
以前读一本书会觉得很难,后来加入小伙伴的共读群,把一本书的任务分解到大概一个月,每天读几页,慢慢地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② 沉迷小说的习惯
我之前说过我有沉迷小说的习惯,想到的办法是以“暴”制“暴”,强制卸载app。能用一段时间,但不久会自然恢复。
现在我用另外一种积极反应取代了这个消极反应,就是找到别的能打发时间的并且能带给我愉悦感受的事情,比如学习这门课。因为我感受到这门课真的是对我教学生活育儿有帮助的,而且时不时还能收到老师的点赞肯定,哈哈哈。
关于感觉的前置条件作用
老师补充的评论,同样教孩子,有些一教就会,有些木讷,这是因为不同的孩子前置的条件作用不同。
想到两点:
1.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为什么正确示范比批评指责更重要?
孩子打人,可能是因为想跟对方玩或者想拿对方的玩具,父母正确示范“可以用小嘴巴说”,当孩子真的因为嘴巴说得到想要的玩具时,他就建立了“嘴巴说-得到想要东西”的条件反应。一段时候后,可能孩子又出现打人的行为,这是消退,那么父母再次强调“小嘴巴说”,以此让反应自然恢复。
2. 上小学后孩子的学习,比如拼音,没有同龄人好怎么办?
找到原因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这个时候家长的思维不能普遍化永久化“拼音学不好那数学其他也不好”“现在拼音这么简单都学不好那以后读书都不好了”,而要想要这个可能性“其他孩子有拼音的学习经验,我们家孩子没有,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开始学,一定能赶得上其他孩子的”。这又可以联系第一课学习的定义“学习是由经验引发的大脑变化的过程”。
可以延伸到其他兴趣班的学习,“别人家的孩子跳舞那么好,游泳那么好,写字那么好看”。都是经验积累的不同。不能拿孩子一天的学习成果跟别人一年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