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诗如人眸子,一道灵光
七、考场佳作
【原文】徐绪,字徵园,苏州人,貌短小,为李守备炯记室。终日以酒一壶、杜诗一卷自娱,此外不知有人间事。余题其小像云:“吴市布衣大,杜陵诗骨尊。”卒贫死。诗稿散失。余录其《雨阻胥江》云:“系柝严城闭,相依再宿舟。一天惟是雨,六月竟如秋。渐觉江湖满,能无稼穑忧?萍踪怜乞食,华发早盈头。”《移居》云:“剥啄衡门启,时过话老农。却欣环泮水,不厌此萍踪。对酒东邻树,催诗南寺钟。隔城山色好,落日见芙蓉。”《归舟至盘溪》云:“漂泊仍长铗,归来买钓艖。顺流风势缓,近岸雨声多。小鸟冲烟起,低桥拨棹过。家人应识我,篷底远闻歌。”《盆菊》云:“束瓦为花盎,无须金屋藏。带霜移牖下,就日列阶旁。种细开尤晚,名多记辄忘。到残应匝月,不限举壶觞。”《寒檐》云:“寒檐短景如风驰,迢迢长夜占八时。弱女刺绣补不足,一灯豆大燃残脂。呼儿剧论千古事,老妻来聒明朝炊。掩耳疾走且相避,隔屋吾弟能吟诗。不图转落乃嫂笑,小郎亦有儿啼饥。”《西邻哭》云:“夜闻西邻哭,哭声一何悲!云是母哭儿,声声哭入老夫耳。老夫亦有丈夫子,同日辞家分路死。死弗及见哭凭棺,三月到今泪未干。伤心有口那能言!君不见,乌生八九子,一一飞上青林端。”《新竹》云:“森森碧玉已成行,一雨长梢尽过墙。微露粉痕初解箨,疑君已带九秋霜。”
[译文]徐绪字征园,苏州人,五短身材,是守备李炯的幕僚。每天以一壶酒、一卷杜少陵的诗聊以自乐。除此之外,不问世事。我在他的一幅画像下题诗:“在吴地买布衣偏大,杜少陵的诗体在他这里受到尊敬。”最终徐绪贫困潦倒而亡。他作的诗稿已经散失。我抄录了他的《雨阻胥江》一诗,诗中说:“城门紧紧地关闭只能听到打更的声音,我只能躲在船上度过夜晚了。整整一天都在下雨,六月的气候竟然像是秋天。逐渐感到大江小河中水已涨满,怎能不为庄稼担忧呢?飘泊流浪四处可怜地乞食,根根白发早早地长在了我的头上。”
《移居》诗云:“清脆的敲门声响,横设的小门轻轻开启,农时过后便与老农聊天。我喜爱环着泮宫的水,甘愿在这结束飘泊的生活。在东边的树下对酒当歌,南面寺庙的钟声催我作诗。隔着城墙望见远方美丽的山色,落日时又可欣赏盛开的荷花。”《归舟至盘溪》诗云:“在外飘泊时始终佩着长剑,归家后便要买只钓鱼的小船。顺流而下风势减缓,靠近岸边雨声骤多。小鸟伴着烟雾冲天飞起,我拨动桨穿过低矮的小桥。家中的亲人应该能够认识我,我在船篷下歌唱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盆菊》诗中说:“捆起几片瓦做成花盆,菊花不用深藏在屋中。移到窗下迎接霜寒,列在台阶面对太阳。菊花的品种细弱花开得很晚,名称很多动不动就忘记。从花开到花谢要满一个月,那时我举起酒杯心中无限感伤。”《寒檐》诗中说:“清冷的房檐下风景如逝,漫漫长夜无边无际。弱不禁风的女儿在学刺绣以补偿自家的生计不足,豆粒大小的灯芯在所剩无几的灯油中燃烧。唤来儿子一起谈论千古往事,老妻偏过来聒噪明早吃什么。我连忙掩起耳朵快步如飞地避开她,听到隔壁屋子中我的弟弟正在吟诗。没料想他的诗却被大嫂讥笑,小弟你也有小儿正饿得乱叫呢。《西邻哭》中说:“深夜中听到西边的邻居在哭泣,声声鸣咽多么伤心。据说是年迈老母在为死去的儿子而悲咽,一声声传进我的耳中。我也有一子已成年,与我同日离家远游死在了异乡。临死前我连一面都没见上,只有扶棺痛哭。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的眼泪仍没有干。伤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您见到没有,大鸟生了许多小鸟,每只都飞上了高高的树梢。”《新竹》诗中说:“碧绿如玉的竹子排成了行,在雨中长梢全都伸到了墙外。竹子微有粉痕略微显出红色,让人疑心是带上了九月秋天的霜。”
[笔记]袁枚老先生在这里,记载了徐绪的故事及诗。
徐绪,字徵园,苏州人,貌短小,为李守备炯记室。
终日以酒一壶、杜诗一卷自娱,此外不知有人间事。
余题其小像云:“吴市布衣大,杜陵诗骨尊。”
卒贫死。
诗稿散失。
余录其《雨阻胥江》云:“系柝严城闭,相依再宿舟。一天惟是雨,六月竟如秋。渐觉江湖满,能无稼穑忧?萍踪怜乞食,华发早盈头。”
《移居》云:“剥啄衡门启,时过话老农。却欣环泮水,不厌此萍踪。对酒东邻树,催诗南寺钟。隔城山色好,落日见芙蓉。”
《归舟至盘溪》云:“漂泊仍长铗,归来买钓艖。顺流风势缓,近岸雨声多。小鸟冲烟起,低桥拨棹过。家人应识我,篷底远闻歌。”
《盆菊》云:“束瓦为花盎,无须金屋藏。带霜移牖下,就日列阶旁。种细开尤晚,名多记辄忘。到残应匝月,不限举壶觞。”
《寒檐》云:“寒檐短景如风驰,迢迢长夜占八时。弱女刺绣补不足,一灯豆大燃残脂。呼儿剧论千古事,老妻来聒明朝炊。掩耳疾走且相避,隔屋吾弟能吟诗。不图转落乃嫂笑,小郎亦有儿啼饥。”
《西邻哭》云:“夜闻西邻哭,哭声一何悲!云是母哭儿,声声哭入老夫耳。老夫亦有丈夫子,同日辞家分路死。死弗及见哭凭棺,三月到今泪未干。伤心有口那能言!君不见,乌生八九子,一一飞上青林端。”
《新竹》云:“森森碧玉已成行,一雨长梢尽过墙。微露粉痕初解箨,疑君已带九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