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作画,强调的是“在似与非似之间”,不似,画牛像马,画樱桃像苹果,叫欺世,如果画人时,把每根头发都描画出来,就不叫艺术了。于永正老师的为师之道,也在“似与不似之间”,即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于老师认为,既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就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做老师不要太像老师,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总隔着讲桌和学生讲话,这样无形中,师生间就有一层隔阂。于老师说到做到了,他在课堂上努力践行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平等相处。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演歇后语故事,分角色朗读课文经常到学生家里走走,每周一做值日生,为班级服务,学生喜欢他,更喜欢他的课堂!
于老师的课堂,也强调不要太像上课。他认为,儿童的课堂应该是游戏化的,情趣化的课堂,要动静结合。在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在“快乐轻松”中学,因为只有这样,学生会更喜欢!
读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我自己,说实话,在平时的师生关系上,我尽力做到学生喜欢的老师,经常课下与学生一起玩游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老鼠钻洞,和学生说话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做学生的好朋友。但是课堂上却做不到于老师说的“是课非课”,把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游戏化的课堂,主要还是自己的水平太低,课堂上不敢放开,担心收拢不住,会乱成一锅粥,怎么办?今后,我要认真研读于老师的文章,学习文中的精髓,争取自己的课堂变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