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康德认为,理性的个人,想要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就必须具有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的自由,就是人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按自己意愿行事”包括:自由表达意志,独立做出决定,自行推进行动的进程等。
所谓的自主感,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感觉到自己有自主性,有选择的自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简单地说,自主感就是一种“确信可以为自己做主”的主观感受。
有的人终生都没有自主感,而这种缺失有可能始于童年、幼年。失去自主感的人生,有可能衣食无忧,但绝对和幸福无缘。
孩子的基本需求就包括这种宝贵的自主感,这是让孩子一生都能感到“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基础,也是让他们掌握把人生主权牢牢抓住的最佳学习期。自主感获得满足的孩子,学习和工作都更主动、更上进、更自信,对社会和家庭责任感更强,更容易战胜诱惑,能够为了更高的目标自我约束。
如何满足孩子在“自主感”上的心理需求呢?
尊重孩子的主权,包括财物的拥有权,个人空间的隐私权
许多孩子在家里没什么主权,因为家长认为:“吃我的、喝我的、用我的,你有什么资格和我谈主权?”这样的观念下,孩子的自主性需求会慢慢萎缩,自信心和责任感也会慢慢萎缩。
比如,每到春节就会遇到的“压岁钱”难题,不少家长觉得不该让孩子享有自主权——“妈给你存着!”成了孩子们在网上票选的家庭最大谎言。他们用这种方式揶揄母亲的自作聪明,也自嘲“被骗”好多年。
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把对于玩具或其他属于自己的物品的情感,当作自我的延伸,家长随便把这些物品夺走送人,对孩子的自我意识伤害很大,他们会产生恐惧,不知道这些本以为属于自己的东西会在哪天消失,对于自我的认同也产生怀疑和否定。这些都会对自主感产生极大的伤害。 所以,不经孩子同意,家长切忌把孩子的任何物品送人。
没有私人空间会让孩子在家里完全丧失安全感,更别提自主感了。这样的孩子,要么长大后界限不清,不懂得拒绝;要么封闭自己,不喜欢和人交往,不敢尝试任何新鲜事物。
鼓励孩子当家做主,允许孩子自由选择服装、发型、爱好、朋友、专业
自主感的满足对一个人的成长相当重要,主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有助于满足孩子的自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