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14
【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想要移居九夷之地。有人说:“那里还不开化,如何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哪还会不开化呢?”
【注释】
“九夷”,指九夷所居之地,可不译。古时称黄河流域下游居民或中原地区的东方各部落为“东夷”。东夷有九种,故曰“九夷”。
“陋”,鄙野,无礼义,不开化。古时有“陋夷”之谓。
“君子”,此处指有德者。
【评析】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道,却遍寻可行道之君而不遇。心中感慨之余,有时便不免自我调侃。有一次,孔子就开玩笑,说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一次,孔子则说想要移居九夷之地。或者因为九夷之地近海,方便以后“乘桴浮于海”,也未可知。
孔子那时有个尽人皆知的“雅号”,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见《论语·宪问》第三十八章),可见孔子根本就不是个遇到困难就逃避的人。因此,所谓的“子欲居九夷”,也应当只是孔子的玩笑而已。但有人却拿这个玩笑当了真,就像子路拿孔子的“乘桴浮于海”当真一样。
当时的九夷地处偏僻,还未受中原礼义文明的开化。因而有人觉得那里“陋”,对去那里居住表示担心。这个担心虽由孔子的一句玩笑所引发,却并非毫无意义。这时候就显出了孔子的善教,他及时抓住教机对大家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既然有君子住在那儿,还怕不开化吗?
君子是有德者,是有道者,是能教化人群的人。正因为天下还有不开化的“陋”人、“陋”地,所以才需要有仁人君子去弘扬仁道,去传播礼义文明。这不正是君子“志于道”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儒者使命吗?
学儒当学孔子那样存心淑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