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一点读完了杨绛先生的传记。一些说不清的感觉一直回荡在心头。随手去搜索了一下“杨绛”先生,网路上有很多谈论杨绛先生的文章,她与钱钟书的爱情,他们一家三口,流传最广的还是她的百岁感言和经典语录。而我并不想用那么多溢美之词去赞美,她这样的人物,不再需要我们的赞美。心头升起的是一种敬畏,像敬畏大自然一样,敬畏,一个纯真的生命。
杨绛先生出生在知识分子之家,虽然并不富裕,她称为“寒素”之家,父母学识深厚,家庭关系和谐。受父母的影响,杨绛的性格温婉善良,从小爱读书、好学习,还自学了几个国家的外语。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撰写的文章就曾被朱自清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公开发表。
清华大学遇见了一生的爱人钱钟书,两个都是爱好学问之人,被彼此的才华、涵养而吸引。于战乱动荡的年间,两个人远赴国外学习,相携相助。在最动乱的时刻,没有留在国外安全的环境中而是选择回国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与自己的国家在一起。
杨绛一直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所有的作品中,从来没有任何的哀怨,她用平实的语言表达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还能看的到生活的小确幸。《干校六记》的“菜园的约会”,当时杨绛下干校被安排看菜园子,钱钟书做邮递员经过菜园子时四下无人,他们就在一起说说话,她说这是他们的约会。
终于结束了战阵、革命,回到了和平年代。然而爱人和女儿相继离世。一个朋友来探望杨绛,看到她孤单的坐在那里,还没说话就泣不成声。杨绛却拉着手安抚她:“你不懂呀,要是女儿和钟书走在我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所以往深处想想,这不是坏事。”她用自己的大爱与智慧守护着自己的家人,和她心中的家。
之后她闭门谢客,过着“隐身”的生活,持续的读书写字。着手整理钱钟书生前的手稿、笔记,最后出版《钱钟书手稿集》。她说,她留在人间需要打扫现场。
钱钟书去世之后,杨绛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把所有的稿费版税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成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宗旨是帮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她说这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心愿。之后将稿费著作权托管给清华大学,自己落得清净,只管继续读书写字,靠着退休金为生。
最后并不是很推荐这本书。因为在读的过程中,一直有点像是在读被别人咀嚼、过滤过的东西,有时候觉得它是一篇长长的读书笔记, 而主题是杨先生的一生。读完,更有兴趣读一读,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汇集了杨绛先生所有作品的《杨绛文集》,通过第一手的信息,去了解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