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读《毛选》第12期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本文字数:8287字

预计阅读:15分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上

一、写作目的: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

上期我们读到《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学了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聊到了教员的政治智慧:当蒋还在为自己的军事优势沾沾自喜时,毛通过极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逐渐掌握了政治主动。而正是依靠着这种主动,把蒋的人马慢慢统了过来。最后,蒋的优势也变成了劣势,而毛的劣势也变成了优势。

今天这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写于1936年12月。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1.红军长征全部结束(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胜利会师);2.“西安事变”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但实际并没有写完(教员说,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

这篇文章总共5个章节、16个小节,总计4万多字,在《毛选》中所占篇幅75页(人民出版社,1991.2)。写这篇文章前我反复思考了很久,也延伸阅读了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专著,比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新论》,最后决定分上、下两期完成。

这期,我们就先安排前三个章节:如何研究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建立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第四、五章放在下期,主要讲中国国内革命战争的形式与具体战略战术。

教员终于要讲打仗了!我想,你可能也跟我一样,对教员如何以弱胜强,打败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军事思想一直很好奇。

下面,我们就老老实实坐好,听听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

打仗!从研究战争规律开始

二、正文主旨:掌握中国革命战争规律

(一)如何研究战争?

1.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1)强调了战争的规律、革命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都是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2)战争的起源: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3)反对“照着反动的中国政府或反动的中国军事学校出版的那些军事条令做”:这些条令仅仅是一般战争的规律,并且全是抄了外国的,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照抄来用,丝毫也不变更其形式和内容,就一定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他们的理由是:过去流过血得来的东西,为什么要不得?他们不知道:我们固然应该尊重过去流血的经验,但是还应该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

(4)反对“照着苏联内战的指导规律和苏联军事机关颁布的军事条令做”:苏联的规律和条令,包含着苏联内战和苏联红军的特殊性,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不允许任何的变更,也同样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

(5)反对“学北伐战争的长驱直进和夺取大城市”:北伐战争的经验是应该学习的,但是不应该刻板地抄用,因为我们现时战争的情况已经变化了。

总结: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2.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1)战争的终局:战争是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

(2)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战争又分为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两种,我们毫无疑问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于我们要求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这是区别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界线。


3.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1)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

(2)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有的时候,有些局部破坏了或失败了,全局可以不起重大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些局部不是对于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不但战略和战役的关系是如此,战役和战术的关系也是如此。

(3)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主要地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4)学习战争全局的指导规律,需要用心:因为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

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有局部经验的人,有战役战术经验的人,如肯用心去想一想,就能够明白那些更高级的东西。

(5)战略问题研究的任务(列举了39个问题)

照顾敌我之间的关系,照顾各个战役之间或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照顾有关全局的(有决定意义的)某些部分,照顾全盘情况中的特点,照顾前后方之间的关系,照顾消耗和补充,作战和休息,集中和分散,攻击和防御,前进和后退,荫蔽和暴露,主攻方面和助攻方面,突击方面和钳制方面,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持久战和速决战,阵地战和运动战,本军和友军,这些兵种和那些兵种,上级和下级,干部和兵员,老兵和新兵,高级干部和下级干部,老干部和新干部,红色区域和白色区域,老区和新区,中心区和边缘区,热天和冷天,胜仗和败仗,大兵团和小兵团,正规军和游击队,消灭敌人和争取群众,扩大红军和巩固红军,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过去的任务和现在的任务,现在的任务和将来的任务,那种情况下的任务和这种情况下的任务,固定战线和非固定战线,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这一历史阶段和那一历史阶段,等等问题的区别联系


4.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1)为什么要组织红军?因为要使用它去战胜敌人。为什么要学习战争规律?因为要使用这些规律于战争。

(2)我们不能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我们要求在战争过程中一般地打胜仗的勇敢而明智的将军——智勇双全的将军。

(3)成为智勇双全的将军的方法: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4)主观犯错的原因:因为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在情况不相符合,不对头,或者叫做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5)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英明的指挥员会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粗心大意的军事家,不去这样做,把军事计划建立在一相情愿的基础之上,这种计划是空想的,不符合于实际的。

鲁莽的专凭热情的军事家之所以不免于受敌人的欺骗,受敌人表面的或片面的情况的引诱,受自己部下不负责任的无真知灼见的建议的鼓动,因而不免于碰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任何军事计划,是应该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敌我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周密思索的基础之上的缘故。

(6)学习两件事: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另外就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

(7)干就是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

(8)军事的规律,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

所以,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

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

(9)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一切关于战争的规律,都是进行战争的民族、国家、阶级、政治集团为了争取自己的胜利而使用的。

(10)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

(11)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因此,我们红军的指导者,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即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之上,就必须发挥我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那些民族的和阶级的敌人,改变这个不好的世界。

(12)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

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达到彼岸。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1)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机可以参加革命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的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

(2)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

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如果共产党的政策不犯错误的话),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

(4)中国人民更信任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的历史成就,使得今天处在民族敌人侵入的紧急关头的中国有了救亡图存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现在共产党说的话,比其他任何政党说的话,都易于为人民所接受。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

(5)得到锻炼后的党和红军更加坚强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出现过不少错误,也遭受过重大损失。然而由于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中党员和指挥员战斗员的觉悟,终于也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了。所有这些错误,对于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和战争,当然是不利的,然而终于被我们克服,我们的党和我们的红军是从这些错误的克服中锻炼得更加坚强。

(6)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具有国际革命意义

世界的革命人民的眼睛都望着我们,在新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上,我们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完成,也将给东方和世界的革命以深刻的影响。十五年的革命和战争,也已经锻炼出来样一条政治和军事的正确路线。

(7)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它要同“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它又要同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的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它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1.问题的重要性

(1)中国革命战争有自己的特点

不承认、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中国革命战争有其特点的人,把红军对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看做和一般战争相同,或和苏联内战相同。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内战的经验是有世界的意义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条件下机械地运用这个经验。中国革命战争的许多方面都有其自己的不同于苏联内战的特点。不估计到这种特点,或否认这种特点,当然是错误的(十年革命战争已经证明)

(2)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前四次围剿,敌人不承认和红军作战需要有和其他作战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他们依仗其各方面的优势,轻视我们,固守其老一套的战法,皆取得了失败。

而正是敌人第五次“围剿”中施行了反动的新军事原则,使之适合于同红军作战的情况的时候,我们队伍中却出现了回到“老套”的人们。他们主张回到一般情况的方面去,拒绝了解任何的特殊情况,拒绝红军血战史的经验,轻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力量,轻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对敌人采用的反动的新原则视若无睹。我们才惨遭失败,被迫放弃了根据地(丧失了除了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转战长征。

自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其实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没有学到。“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列宁语)

总结: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


2.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1)中国是一个经过了一次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

(2)敌人的强大

国民党夺取了政权而且相对地稳定了它的政权的党,到了全世界主要反革命国家的援助。其军队和红军比较起来真有天壤之别。并控制了全中国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枢纽或命脉,它的政权是全国性的政权。

(3)红军的弱小

我们的政权是分散而又孤立的山地或僻地的政权,没有任何的外间援助。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也落后于国民党区域。红军的数量少,武器装备差,粮食被服等物质供给非常困难。

(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我们的优势: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威力,屹然和庞大的国民党政权相对立,军事上给国民党的进攻以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有农民的援助。红军虽小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人员是从土地革命中产生,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而且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在政治上是一致的。

敌人的劣势:国民党是反对土地革命的,因此没有农民的援助。其军队虽多,却不能使兵士群众和许多小生产者出身的下级干部自觉地为国民党拚命,官兵之间在政治上是分歧的,这就减少了它的战斗力。


(四)我们的战略战术

1.规律一:根据“中国是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两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2.规律二:根据“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两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也有可能失败。


3.十年血战史换来的军事原则13条经验总结)

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

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

反对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反对击溃战,承认歼灭战;

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反对大后方制度,承认小后方制度;

反对绝对的集中指挥,承认相对的集中指挥;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主义,承认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

反对土匪主义,承认严肃的政治纪律;反对军阀主义,承认有限制的民主生活和有威权的军事纪律;

反对不正确的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承认正确的干部政策;反对孤立政策,承认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


三、学习总结:重新理解战争

(一)战争就是政治,其军事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教员继承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和列宁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提出“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从这个点上说 “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战争”,以及“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

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思想新论》

而早在古田会议时,他就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本文中他也提到,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

除了政治目的外,他还提出:战争的军事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并指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军事物资的对比,而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上回我们也聊到,毛的优势是政治,蒋的优势是军事。而当毛掌握了政治主动权,蒋的优势也最终转化成了劣势。

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政治既然这么重要,该如何搞好政治工作呢?

别急,我们继续往下扒!


(二)政治先于军事,其目的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

1.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一:官兵一致(对伙伴)

(1)主张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政治上平等。我军的干部战士都是为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全民族的利益,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的,大家阶级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政治上一律平等,生活上同甘共苦。只有职务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2)发扬民主、保护战士的民主权利。干部要接受战士的监督,允许战士给干部提意见,战士有说话的自由,在战士中广泛开展政治、军事、经济民主。

(3)干部要尊重士兵人格,不允许打骂士兵,建立自觉纪律。对士兵的缺点要耐心说服教育,坚决废除军阀作风。

(4)积极开展尊干爱兵活动。提倡战士拥护干部,服从管理,听从指挥。干部要爱护士兵,关心士兵的进步,相互信任,增进团结。

(5)干部要以身作则,与战士打成一片。实行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密切官兵关系。


2.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二:军民一致(对朋友)

教员曾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 以全新的定位,崇高的使命,让红军与其他旧军队区别开来。

从“六项注意”到“八项注意””

那究竟怎么做呢?主要有四点:

(1)教育部队履行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三大任务,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2)教育部队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秋毫无犯,始终保护和爱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3)教育部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4)教育部队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3.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三:瓦解敌军(对敌人)

教员一贯认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抗战时期,他为八路军、新四军制定了“团结友军,争取伪军,孤立和打击日军”的敌军工作方针。

在瓦解、分化敌军政策上,主要有两点:

(1)在军事打击的基础上,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实行政治上的争取。

(2)教育部队认真执行俘虏政策(优待、释放俘虏,医治伤兵)。

教员特别强调:“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 “不加侮辱,不搜财物,不要自首,一律以诚恳和气的态度对待之。不论他们如何反动,均采用这种政策。”

教员把瓦解敌军作为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即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为基础的,胜负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士兵的情绪决定的。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去瓦解敌军,不战而屈人之兵。或用小的代价,争取更大的胜利,正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三)搞好政治工作,关键在“态度”

有了好的政策方针,还要看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态度”

在《论持久战》中,教员就“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的片面认识,明确讲到:“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

虽然,我们都说方法很重要,但并不能替代积极的态度和用心的付出。一个人的态度,反映了他的认知(价值观)、情感(好恶倾向)和行为意向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待你。

好了,这期就到这里。下期,我们接着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