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二次月考,作文题目是关于学与思相结合的二元思辨性作文,刚刚结束的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是关于逻辑思维的内容,在与学生一起学习了逻辑思维的相关特点内容后,我给学生们重点分析了如何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掌握二元思辨性作文题型的行文特点。
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试题,是指在材料中包含两个元素(A+B)的这一类作文试题,这两个元素又往往处在一定的关系中。让学生明确写作中常见的二元关系,如:1.并列共存关系:(有此有彼式)A和B可以同时共存。写作时要兼顾两方,可以五五分(对A和B论述的篇幅相同),也可根据材料侧重点或者主流价值倾向八二分(侧重一方,兼顾另一方)。2.对立统一关系:(无此无彼式)A和B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在写作时我们要兼顾两方。
如何让二元关系型作文浑然一体?可采用“折线式经典构思——并列共存的二元关系”,如:提出中心论点——让步推理:肯定次要方面的全理性——转折:当次要方面失了“限度”,则转化为主要方面——进一步论证主要方面。语言技巧:巧用关联词,诚然(不可否认),但是,进一步说(再说)。
此次作文题目刚好是常考的题型,不知道学生考的状况如何,但问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抓住关键词审题立意的,都紧扣“学与思”展开辩证思考,少部分学生说可能只关注了“学习”方面的内容,有点离题了。
我把自己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匆忙拟的题目发给学生看,学生惊呼,忍不住鼓掌!可惜考试期间我们教师不能写试卷,不然我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了。
一、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学之道,即思之道”,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人,就是在对“学”的思考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阅历,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 字。
二、解析
本题呼应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单元的内容,并在原学习任务基础上进行深入转化。从何为学习、为何学习、如何创新学习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之道,进而启发他们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体现了积极的育人导向。
材料分析:“学之道即思之道”①学习就是思考,不断学习的过程即不断思考的过程;②思考学习的本质、意义、方法和应当拥有怎样的学习观的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
①学习的本质、意义和方法都值得思考;②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困惑,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人,就是在对“学”的思考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人们在不断地思考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深化了对他人与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具体任务:“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表明不可脱离材料的含义行文;“你的感悟与思考”则要求考生必须写出自己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思考。
写作要求:依然是常规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参考立意
1.没有思考不能称之为学习。
2.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
3.善于思考的人才善于学习。
4.学习能让我们有所积淀,思考能让我们创新开拓。
四、我拟写的题目:
1.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2.在学习中向外探索,在思考中向内提升。
3.学之道,思之蕴。
4.不学无以成才,少思无以深邃。
5.在学习中明方向,在思考中明自我
6.学习拓宽世界,思考重塑心灵。
7.学习让人生海海,思考让世界明亮。
8.学习让世界拓宽,思考让人生明亮。
9.在学习中展望世界,在思考中关照自我。
五、参考范文一
寻觅“学之道、思之道”:回归与升华
吾等众生,生活于浩瀚知识之海,时时刻刻浸润其中。学习之道,乃人生之大道,亦是人类文明之基石。然则,学为何物?为何而学?如何学之?此三问犹如千年的谜团,困惑着无数的探索者。
学为何物?此问直指学习的本质。学,乃认知世界之途径,是心灵与世界的对话。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升华。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揭示了学习的愉悦,学习使人心灵得到滋养,让个体在成长中不断超越自我。
为何而学?此问则触及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并非仅在于功名利禄,更在于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学习,我们得以审视自己,观照内心,找到前进的方向。为了自我实现,为了那份对真、善、美的向往,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
如何学之?此问引导我们探索学习的路径。学习之道千条万绪,然其要者有三:一为立志,二为勤勉,三为虚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乃学习之先导;勤勉则是不懈的努力,是通往知识的阶梯;虚心则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世界,方能得道多助。
观古今中外,无数伟人正是凭借坚定的志向、不懈的勤勉与虚怀若谷的胸襟,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事业。诸如屈原、杜甫、鲁迅等文化巨匠,他们以笔墨为剑,刺破重重黑暗,照亮了文化的前行之路。他们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们对学习的执着追求与深沉思考。
然则,学习之道无尽无休。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吾辈当以何种态度面对此一挑战?《论语》中孔子的一言或可揭示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应有敬畏之心,有探索之志,有明辨之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地迎接知识的洗礼。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深知: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力。正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之道最终要回归到人的本心,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光明磊落,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总结而言,“学之道”乃人生之大道。学为何物、为何而学、如何学之,此三问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学习的本质、目的与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对未知的探索之志、对自我的明辨之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范文二 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