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海交响音乐团主厅上演了上交室内乐专场音乐会第三场“中音和鸣”。由中提琴演奏家巴桐,单簧管演奏家戴乐以及钢琴演奏李聪三位的室内乐组合演奏。以前听单簧管与中提琴配合的机会并不多,通常我们在室内乐中比较多听到的是小提琴,所以拿到曲目单还是非常期待的。
第一首乐曲是戴乐和李聪献演的《幻想组曲》,作曲托马斯·邓希尔,对于这位音乐家并不熟悉,也没有找到相关介绍,所以就凭直觉感受了。作品一共有六个乐章,分别是:有表现力的行板,小快板,火热的快板,严肃的小行板,活泼的快板和有表现力的行板。戴乐的演奏非常温暖甜美,很难得演奏钢琴的李聪原来也是乐团的单簧管演奏家,这次变换了身份,不过凭借对单簧管的熟悉,所以他与戴乐的配合极为默契,许多气口都留得精准到位,15分钟的曲子单簧管演奏起来是比较费力的,不过钢琴很好地支撑了管乐的演奏,整曲显得轻松活泼,优美流畅。
第二首贝多芬《降B大调三重奏》作品11[加森豪尔],“加森豪尔”在德语中的意思为“热门歌曲”,这首乐曲的第三乐章就是运用了当时魏格尔创作的歌剧《海盗》中著名三重唱中的咏叹调《我在约会之前》里的旋律作了九次变奏改编而成。整首曲子带着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感觉比较阳光。查了一下这部作品写于1797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早期,第二年他查出耳疾后,创作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这部作品也可以算是他人生中“最后的轻快之音”。
作品的三个乐章分别是有活力的快板,柔板和小快板主题和九个变奏。原来作品中的大提琴声部今晚由中提琴演绎。中提琴的音域和弹簧管比较接近,所以听起来更加和谐,旋律交织温柔浪漫,具有梦幻色彩。在钢琴激情华丽,美轮美奂的旋律里,感受了贝多芬的热情和强大气场。
下半场的第一首是舒曼为钢琴和中提琴而作的《童话场景》作品op.113。这首舒曼晚期非常成熟作品是中提琴乐曲中的文献型经典,几乎所有专业学生都要演奏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作品提现了典型的舒曼式风格,旋律极尽优美。全曲一共有4个段落:不太快的,活泼的,敏捷的,缓慢忧郁的。如同舒曼浪漫多情的性格,还有艺术家对爱人克拉拉的狂热爱恋和患得患失的忧虑,略带神经质又有些戏剧化的情绪在音符中起伏,今晚难得这么仔细地听中提琴,觉得它还是具有很阴柔的特质。
最后一首《为钢琴、单簧管和中提琴而作的A大调三重奏,作品264》由德国作曲家和教育家卡尔·赖内克创作。这是一位浪漫主义时期被低估的作曲家。这部作品写作时他已80高龄,成熟的思想和完美的创作技巧将弹簧管和中提琴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加上钢琴为我们呈现了极富想象力的乐思,很强的延展性。
虽然现在上交的演出不多,但每次都能听到新曲子。除了不同的观演体验,也让我有机会了解和学习更多以前没接触过的作品。也许对演奏家和乐迷来说,我们都在逐渐摆脱舒适圈。音乐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机会多去听现场总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