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帮助人理解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书籍。书中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接受集体心理治疗的案例,真实展示了家庭问题及其治疗的全景,让我们清晰看到,家庭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家庭问题都不是单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共同造成的。书中有几个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1、家庭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是此消彼长的,家庭氛围和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影响子女未来在自己新家中的表现。
如人们常说的“妈宝男”、“妈宝女”,自幼在母亲的宠溺与过度呵护下长大,他们唯母亲的话是从。成家后,很容易把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新的婚姻生活中,强势的婆婆和岳母习惯了一如既往的家庭掌控权,常会干涉孩子的生活引发新的矛盾,让小家庭难得安宁与平静。
2、夫妻感情不合,容易让孩子陷于“替罪羊”模式,沦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书中大卫和卡罗琳感情冷漠、彼此埋怨,卡罗琳跟儿子控诉,大卫向女儿抱怨。于是女儿克劳迪亚开始疏远母亲,模仿父亲对卡罗琳不闻不问,这更激发了卡罗琳的愤怒,她将对丈夫的不满全都发泄在了女儿身上,情绪上的迁怒让母女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争吵愈演愈烈。有时大卫会站在妻子这边一起管教女儿,克劳迪亚觉得遭受了父亲的背叛,变得更加叛逆跋扈,最终成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少女”。在这场家庭冲突中,克劳迪亚其实是父母婚姻较量下的“替罪羊”,她的异常表现实际上是母亲情绪失控下的产物。
3、婚姻中的“共生纠缠”是亲密关系的杀手,想要永葆婚姻长久幸福,需学会保持适当的分离与独立。
男女双方步入婚姻,不是为了将两个鲜活独立的生命捆绑融合为一体,而是为了在彼此拥抱取暖的同时,也能拥有对自己生活做主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结婚之初,对婚姻常抱有过高期望,总以为在新组建的这个家庭里,对方完全从属于自己,能给到自己足够的照顾、关爱和理解。他们极尽热情满足对方,也期待对方能以同样的热情回馈自己。慢慢地,作为独立个体的边界感渐渐消失,一方试图以自己的意志来主导另一方的生活。当两人提出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便会心生嫌隙和疲惫。这时,夫妻中的一方或者两方会将精力转移投入到别的地方,如工作、孩子,甚至是外遇上,于是不满、猜忌、指责、冷漠等让家庭矛盾凸显,夫妻关系逐渐生疏冷淡,陷于一种分不能分、和不能和,彼此暗自较劲的痛苦境地,这也就是作者说的婚姻共生纠缠关系。
读这本书,心中常浮出一句话:“保持独立,才能享受真正的亲密;懂得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在家庭这个庞杂的系统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兼多重角色,如何处理好各方关系,我觉得最首要的,是得确立好各种关系的边界,不要太过压抑自己去满足取悦对方,也不要将自己的人生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
一是不将自己原生家庭牵扯到自己的小家庭中。父母虽养育了我,但我的人生幸福只掌握在自己手中,生活中的问题还得靠自己解决,不能依赖父母。
二是孩子不是平衡婚姻关系的筹码,孩子的生命虽源于我,但她并不从属于我。给孩子构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是做父母应尽的本分。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少些打压控制,多份理解信任,只有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才能真正走出属于她自己的路。
三是兄弟姊妹是我的亲人,但未曾经历他们的人生,我就无权对他们的生活做决断。只有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才有能力兼顾大家。
四是爱人是我的伴侣,但更是他自己。既认可他的优点,就得接纳包容他不完美的一面。婚姻不是隶属与依从,它是一种平等的契约,这其中既包含着绝对的忠诚,也代表着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婚姻好比桥梁,连接了两个全然陌生而崭新的世界,而在这两个世界背后,至少还链接着两个以上的家庭,如何平衡处理好家庭关系,也是我们人生中必修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