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晴好的日子,几个朋友相约,开车前往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的范园。范园也就是范仲淹的墓地,我们上学时学过那篇著名的古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几句话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吴县)。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后葬于洛阳东南万安山。没来范园之前,范仲淹一直活在历史里,对我而言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只知道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却不知他几起几伏,屡遭诬谤;只知道他是一个文学家,孰料他是一个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兼具一身的伟大人物。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的生活磨练造就了他清廉律己,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情怀。
走进范园,一抔黄土下他静静的安睡着,这一刻感觉范仲淹离我是如此的近,他不再是历史里遥远的人物,也不是枯燥古文里的句子,而是有血有肉的在我的眼前,他的思想,他的主张,他的哀叹,他的起伏,他的无奈,仿佛一一出现在眼前,如果上学时来过范园,我想我的《岳阳楼记》定会背的滚瓜烂熟,对文章也会理解的更深刻。
范仲淹生于江苏吴县,那么他的墓地为什么会在万安山脚下,这里有很长的渊源。范仲淹的命运颇为坎坷,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在徐州过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两年后,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后随继父在山东淄州长山县读书,后到商丘应天书院就读。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到现在安徽省广德县一带当了个审理案件的九品小官。从此他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侍奉。这个时期,范仲淹作出了其人生中一次重要决定,他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绝。无奈之下,范仲淹最终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方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的母亲谢夫人百年后的归宿,成为范仲淹和苏州范氏家族间解不开的一个结。1026年,范仲淹的母亲谢夫人去世,葬埋母亲成了最辣手的事儿。说谢夫人是范墉的女人吧,她已改嫁了朱家;说他是朱家的女人吧,她儿子已经复了范姓,她自然也是范家的人。最终,她的灵柩放即放不进范家祖莹,也放不进朱家祖莹。
一次范仲从商丘到登封经伊川,拜谒了武则天时的宰相姚崇,姚崇和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母亲去世后,独葬于万安山脚下,姚崇去世后随母葬在万安山。受姚崇启发,范仲淹将母亲葬在万安山脚下,后范仲淹和后世子孙一起葬在万安山脚下,陪伴母亲。
在视死如生的古代中国,人的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也有种种复杂的宗法制度的矛盾,范仲淹及其母亲葬在万安山脚下是一种艰难无奈的选择,也反映着母子相依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