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起义日期原定为辛亥年八月十五,中秋节(1911年10月6日),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
传说:元未农民起义中,张士诚相约八月十五夜集体起事,将写有消息的纸条,放置在圆形的饼中,相互馈赠月饼,暗中传送消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浙沪一带中秋食用月饼时,在苏式月饼的表面仍放置有一张方形小纸片,以此来纪念张士诚(后来,很多关于月饼的传说把张士诚换成了朱元璋、刘伯温)。现在的苏式月饼很多已省去这张纸片,直接在饼面上盖上红色的印章,以区别不同的馅心儿。
元朝是并不存在的朝代,它的正式国号是“大元”,全称为“大元大蒙古国”,是蒙古帝国在中国的分支,其名称中的“元”来自《易经》中的“乾元”,寓意为“开天辟地”或“伟大开端”。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征服下,形成了庞大的跨欧亚大陆的帝国,涵盖了从中国、俄罗斯、中亚、西亚到东欧的广阔地域。
“大元大蒙古国”这一名称是由忽必烈在1271年确定的,是蒙古帝国的继承政权之一,为蒙古帝国在中国及其周边的统治实体,是蒙古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忽必烈不仅是大元的皇帝,还自称为蒙古大汗,延续了其祖先成吉思汗的帝国大汗称号。大元大蒙古国(大元)在忽必烈时期是蒙古帝国名义上的中心,大元的大汗在理论上被视为整个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随着时间推移,四大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逐渐摆脱了大元的控制,形成各自独立的政权。尽管在名义上,大元仍然被认为是蒙古帝国的继承者,但实际上它只能控制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其他汗国则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
大元不是中国的元朝,它完完全全是外来政权,在征服南宋之前就存在,并最后灭亡了中原地区的汉人统治政权。大元是蒙古帝国在中国地区的延伸,而非中原地区原有的汉人统治政权的更迭。
大元政权是以荣誉的征服者统治汉唐以来的辽阔疆域的,其政权性质决定在文化和制度上与以往汉人政权完全不同。蒙古贵族和色目人(中亚和西亚的其他民族)在大元社会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实行的四等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是对被征服者的明确区分,将汉人和其他被征服的民族置于统治体系的底层,这种种族等级制度在以往汉族王朝中是罕见的。
蒙古人对汉人不放心,往基层下派被称作“家鞑子”的蒙古兵,每个村子里派一个。大点儿的村子会多派几个,每个“家鞑子”负责若干个家庭。
为了防止汉人造反,村民的一举一动都要向“家鞑子”汇报,不能随便集会,出门走亲戚都要事先批准才行。而且一到天黑就不许汉人出门。还下令汉人几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而且那菜刀得由“家鞑子”保管,用的时候去拿,用完了马上就要还回来。
“家鞑子”是不带家眷的,也不带粮食。他们的吃住,包括性生活,都由他们管理的村民们负责解决。蒙古人规定,“家鞑子”有初夜权,不管谁家娶了媳妇儿,第一夜都要和“家鞑子”睡。所以那时很多人家生了第一个儿子都摔死,叫“摔头生”。
汉语里有“铁蹄下的蹂躏”,说的就是那个时代。什么叫蹂躏,就是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人敢说不。为什么说铁蹄下的蹂躏,因为蒙古帝国是建立在马背之上的。那时候汉人,不仅仅是被人蹂躏,是任人蹂躏。
汉人不堪蒙古人(鞑子)的残暴统治,到了大元末年纷纷发动起义。
为了防止汉人形成有组织的反抗力量,蒙古人通过“家鞑子”制度、宵禁、集会限制、工具控制和情报网络等手段,对汉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严密的控制。
但起义少不了联络,那会儿又没有什么手机传真互联网之类的通讯工具,要有的话估计也会被过滤或断网。那靠什么联络呢?传说起义前汉人们互相送月饼,在月饼里面夹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收到月饼的人家看了,再做同样的月饼,送给别的人家。于是越传越广,越传越多。到了八月十五那天晚上,趁着花好月圆的时候,各村都把“家鞑子”杀了,造反就开始了。几经奋战,汉人终于打败了蒙古人,脱离了大元的统治,蒙古军队又退回到了蒙古草原。汉人又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朱元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北伐中原时喊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500年后,由孙中山及其革命团体发起,旨在推翻清朝满族统治,恢复汉族主导的中原政权的革命时再次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无论是“驱逐胡虏”还是“驱除鞑虏”,都是要推翻异族统治,恢复汉族主导的中原政权。
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在行动中效仿元末明初的义事,计划辛亥年八月十五为首义日,确体现了他们反清复明的政治思想与目标,以及复兴汉文化和民族认同。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推崇汉族文化,认为异族思想对汉人及其文化构成了压迫,因此要通过推翻其政权来“恢复”中华的正统地位。
八月十五,应该是一个民族解放的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