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王阳明《传习录·徐爱录》
徐爱说朱子的思想是在事事物物上寻找定理,这让我感觉就是小时候王阳明格物的故事,他对着竹子想,几天几夜不睡觉,弄得身体都受不了倒下了,结果还没有弄出个理儿来。今天王阳明说这个理不在事事物物上,而是在心中,但是要通过事事物物来达到自己内心的至善,不是空求至善的。简单来说,事事物物只是内心通过求得至善的一个工具,我们最终要求的至善得回到自己的心中,而非对于外在的事事物物来求理,求至善。
王阳明的意思只要明明德,就是通过所有的事事物物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到达精一的境界就可以了。精一指的是广大精深的一种包容和细致。就似乎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人情世故无所不知的意思。我们通过一件事情来观察一个人的德是否明,也就他对事物的认知和对事物做法的选择。是否可以理解的角度大到世界、国家、集体等宏观的发展,小到心情、表情、感受等细微的动态,从这些事事物物中能够观察到一个人从战略到战术,从理论到实践等的综合认知。
不是识了乾坤丢了草木,更不是只为草木不识乾坤,乾坤识一,草木是精,也是儒家大师马一浮讲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就像伟大的领袖总是可以从农民的问题看到国家的管理,从青年的理想看到祖国的未来,从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一个企业家的工作状态等等一些细节的方面然后再看到城市、国家、世界的方方面面。这就是至精至一,是至善。这个止在哪?定在哪?我想应该是在个人的自私上,去除个人的私心与私欲,便是这个定,便是乾坤与草木同存,是精一的功夫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