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在年轻时到过一座大城,奋身跃入万千生命热望汇成的热气蒸腾,与生活短兵相接,切肤体验它能给予的所有,仿佛做梦,却格外用力、投入。摸过火,浸过烈酒,孤独里泡过热闹中滚过。拆毁有时,被大城之炼丹炉销骨毁形,你摧毁之前封闭孤寂少年,而融入更庞大幻觉之中;建造有时,你从幻觉中寻回自己,犹如岩石上开凿羊道,一刀一刀塑出自己最初轮廓;烈火烹油中来,冰雪浇头里去。在现实的尘土飞扬与喧嚣之中,你迟早会有一瞬,感到自己心中的音乐,与这座城市轻轻共振,如此悠扬,如此明亮。谁的生命曾被如此擦拭,必将终身怀念这段旋律。
2015年9月1日,我上亚马逊逛图书,无意中看到绿妖的《沉默也会歌唱》,试读了这段文字。当时尚算年少,经历不多,未曾真正与生活短兵相接,体会不到文字中所蕴含的那种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感,只是觉得相对于各种鸡汤、励志和成功学小说,这文字读起来不矫情,朴实无华,比较实在。
下单之后,在第二天中午就收到快递。一个包装盒,四本书静静地躺在里面,而它,毫不起眼的夹杂于其中。
说来惭愧,两年后的今天,才决定为它写点什么。在这两年里,读过各种杂七杂八的书,很多书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四散而去,销声匿迹。有的人为地扔了,有的无意中丢了,有的送人……唯独它,找不到归属,只好带在身边。在精神陷入困顿,迷惑之时,翻开读一读,以期从中寻找到一种莫可言喻的安宁,提醒自己,继续走下去。
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动机,为自己的生活找一个支撑点,为精神上的困顿迷惘找一个出口。不管是突破也好,宣泄也罢,终究都是为了走出生活的迷宫。
每天起床、坐公交地铁、工作八小时、加班、吃饭、睡觉;星期一到星期天,依照同样的节奏重复下去。一旦某一天“为什么要这样”,“这样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你是不是会对自己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感到厌倦,你是不是也会在某个时候停下脚步,扪心自问,你这么努力,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发,找不到继续走下去的支撑点,人难免就会深陷精神上的泥淖而不可自拔,挣扎,煎熬,欲脱身而不得。
所以,读书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内在,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外在,可以让我们认清这个世界。它并不是多么高大上的事情,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普通。即使读得多了,也并不会让你高人一等和与众不同,相反的,它会让你认清自我,不会轻易陷入精神上的困顿,也会让你更加懂得谦逊,去体谅他人以及尊重他人。
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一段心灵的夜路,我们如是,绿妖亦如此,或许,她这段夜路走得比大部分人都要久,这在她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得到。她就像一只老鼠,谨慎而又敏感,在黑暗中盲目地挖穿着一堵堵土墙。
后来,在她的文字里,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坚忍,倔强和忤逆。没有华丽的语言,朴实得过分,甚至读来晦涩,但是却又在沉默里,在深沉中酝酿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想,大多数人是很难有耐心读完她的文字的,毕竟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是一代青年在异乡漂泊的成长史,甚至可以说是她个人的心灵历路。
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大多数人的艰辛不易,道出了生活的艰难困苦,不矫情,不做作。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相似而又不同的经历。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兮,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文学,我是持悲观的态度,因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文艺都死了,更多的是商品文学。所以,我对那些在创作上保持着某种倔强,忤逆,不妥协,始终不肯过江东的人,怀有敬意。绿妖就是其中之一。
说来难堪,我曾经主流上进过,放弃写字过,面目全非过,陷入精神上的困境不可自拔过,在生活的迷宫里不断打转,寻找着出路。
三年前,我否定过去,期待当下。两年前,我怀疑当下,相信未来。一年前,我尝试着对很多事不抱太多的期待。
后来,看到马德在《允许自己虚度时光》里说的,深以为然,诚如其所言: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我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得深刻,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对别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被关注被安慰,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如果没有实现呢,自怨自艾。
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
所以,如今,很多事情我平静地对待,很多时候我安静地思考——
谁曾经如此如此,因为年轻,用力的去梦想,去爱,去交朋友······
谁曾经这样这样,因为苦闷,猛烈的喝酒,去狂欢,去孤独,去摧残自己。他们迷茫,他们彷徨,他们厌恶等待,他们在边缘挣扎。他们荒唐过,他们面目全非过,他们也酩酊大醉过······
最后,有人在某个时刻猛然惊醒,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慢慢找回自我。精神,思想,它就像蚕作茧自缚后,经过一系列挣扎,窥得一角天空,破茧而出。
它就像蝉深眠地下,苦苦攀爬,寻得一缕光明,蜕蛹而鸣。
它就像嫩芽,在渴望中等待,在痛苦中挣扎,沾得一丝甘霖,破土而出······
后来,我告别了它们,接受了自己,从一个充满忧虑的灵魂里慢慢挣脱,一点一点,一寸一寸。
我还记得,在玲痛哭无助的那些夜晚,我无比痛恨语言的苍白和安慰的无力,我一度怀疑文字和语言,觉得它们是没有力量的,轻飘飘,毫无用处。
后来,再次翻开《沉默也会歌唱》,我方才深刻感受到她文字中那种深沉的,翻滚的力量。及至现在,面对着生活中接踵而来的沉重,琐碎与不堪,也愈加理解玲的艰辛与不易。
无意中看到绿妖写了评论家卢克•桑特的一句话:“初生牛犊的诗人笔下,若不是翻腾着的湿漉漉的情感,便是写作技巧的空洞炫耀。他们之中但凡小有所成的,一定是在成熟的过程中学会慢慢探出身子,抓住了对面的枝丫。”
回看我写于2013年及之前的文字,羞于面对。里面那种不可控的情绪简直就是翻滚的熔岩和决堤的洪流。但我再也不会写,也写不出那样一气呵成的文字来了,我学会了克制,不让情绪在字行里间肆意流淌,我也不再把对生活的愤怒投射于文字里,更多的是,沉默地与自己对视。
这本两年前的书,如今依旧静静地安放在床头,在沉默中歌唱着。
文/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