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爸爸妈妈们,你们怎样教孩子加减法?直接抛出“2+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给孩子吗?数感强的孩子能够自己去需求结果,数感相对弱一些的孩子应该遇到这种干巴巴的算术题会很头疼的吧!
在之前的文章里,跟大家分享了如何培养数感以及怎样教数数(可点击你会培养孩子的数感吗?,你真的会教孩子数数吗?),划出的重点就是孩子需要在大量的实例中反复体验数字,建立起“多少”的概念。在学习数学上,抢跑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经过了具体体验,将来才能够有好的抽象感。我们培养数感和学会数数都是为了之后进行有意义的运算。在学习运算的开始,也必须把它放到具体情境里。
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弄懂理论部分,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平时生活中利用你的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在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数学启蒙引导,所有的理论和名词是不需要传授给孩子的,而是爸爸妈妈了然于心的,孩子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技能。无痕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会孩子加减运算要解决三个问题:
1.什么是加减运算,怎样进行加减运算
2.怎么比较两个集合数量多少
3.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体分为相等或不等的部分,或者几个部分能够合成一个整体
1
什么是加减运算?也就是往一个集合里添加物体或者拿走物体,会使集合发生变化。要孩子理解这一概念,一定要有生活场景。孩子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教他加减对应的算数和符号,只要积累了够多的现实生活中数量运算关系的经验,将来接触抽象符号也就是水到渠成。而机械去记忆2+3=5这样的结果,也就让孩子失去了理解正确答案和为什么正确的机会。
推荐用类似《10只小猴,加油!》这样的绘本故事让孩子这个故事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故事让孩子直观看到数量从少到多,从多到少的变化。故事里每一次小猴的数量都在变化,没读到一页,就可以问问孩子现在有几只小猴?孩子一开始应该是用点数来说出结果。这就是利用故事直接建模策略。可以把故事倒过来说,那就是减少的故事模型。
随着对数量增加和减少的熟悉,孩子就会用单纯的数字来替代故事里的具体人物。比如他会举起两根手指,说刚才是两只小猴,增加一个时说现在是3,这时候孩子已经发展到计数的策略。
经验再次增加之后,孩子又会使用新的计数策略,那就是接着数。
孩子常常会从能够直接感知的小数目开始接着数,例如不需要点球就能很自然的伸出3根手指,然后接着原来的数目5,用另一只手一对一的点数这3根手指,得出总数8。
接着数也可以用来解决分解的问题,8减3,一次伸出一根手指接着数,45678,看着剩下的手指,一共是5。
当然,当数感进一步增强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不再需要借助手指来接着数,这时德抽象感增强了。接着数对大数计算很有意义,比如比23多3,孩子不需要点数只需要接着数就可以知道结果。
2
接下来就是比较的问题,直观能够感知多少以后,还需要用具体数字来计算多多少,少多少。
第一个策略是匹配。吃饭时,让孩子来分碗筷和勺都是孩子实践匹配策略。而且孩子可以发现5块碗要比5只勺体积大得多,但是数量上它们是相等的。
还可以将玩具排成一列比较。例如上图里,将木质玩具汽车和合金车一一对应排列,就能看出5比4多1。成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比较,孩子需要实物比较的经验。
第二个策略是排序。用排序来比较的前提是对序数的理解,比如6和8数量的两个集合,孩子可以发现数序中8在6的后面,所以数量8就比较多,这时候就不需要一一匹配了。还可以用点数和接着数来发现具体多多少。跟匹配相比,排序将是更复杂的思维水平。
3
最后一个问题是拆分数,组合数。当孩子知道数的各个部分,明白它们与其他数字的关系时,加减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比如,他们会知道2加3一定是5,那么5减3就是2。这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很多家长教加减法就直接忽略了前面的步骤,跳到这步,那么孩子会觉得枯燥不愿意学。如果从开始的实物感知开始,到这个过程就完全不费力。
有一次,我和孩子在吃花生时候,我拿出10颗,问孩子,怎么分我们一样多呀?孩子一下子就分出一人5颗。我紧接着问,那我多给你一颗呢?孩子说我有6颗,妈妈4颗。就这样一直改变数量,这就是孩子不断体验10可以拆分哪些数的组合,但是不要用语言去告诉孩子,让他自己来体会。
我们一定要多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正确答案,支持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才能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孩子才能去探索新的,更高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