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每到阴历带有三六九数字的日子都会逢圩。小时候,妈妈总会问我要不要去圩上玩一玩,看看热闹的集市,我立马就应允,屁颠屁颠地跟在妈妈后面去了圩上。
赶圩的地点是一条街道,我们那的人称之为“龙市圩” 。街道长长的,宽宽的,街道两边都是土房和砖房,堆砌在一块,一间挨着一间,两户人家共用一个墙垛,于是就形成两排又长又古旧的建筑物,颇似有点古代集市的感觉。
清晨,邻村村民们就早早地挑了重重的担子来到这条街道,或是走路,或是骑摩托,或是骑单车。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如约而至来到。选定了一个最佳位置便把要卖的物品摆放整齐,等候顾客到来,就吆喝自己种的或做的物品,久而久之,各自都有了固定的位置,不用再为位置而争先恐后地抢夺。
圩上有房子的人,当然也知道物尽其用。有的把前面的单间盘出来,租给理发师。有的自己做些包子,粉条卖。有的则是开个商店,卖各种水果,酒水,零食之类的。为了赚钱,乡民们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面包师起早贪黑地调面粉,烤面包,老伯十年如一日地编扎扫帚、筛斗、箩筐,养殖人承包一方土地,圈养八百只鸡,含辛茹苦养大,只为了拉到圩上来卖个好价钱。为了生活,为了养家,抑或百无聊赖,他们总得干点什么,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儿女,也对得起自己。
当你开始走进这条圩道,街头一般都是些卖农作物之类的物品,比如南瓜、葱蒜、芹菜等等,然后会有几户人家摆摊买水果,卖批发来的食品。再往里走,就会有卖面包和开粉店的,粉店不逢圩不开张。走到中间地段,会有卖衣服裤子鞋的,都是从县城批发过来赚个中间价。他们用绳子系在窗棂上,抑或系在梁柱上,然后把衣服裤子用衣架挂在绳子上,行人从这里走过,便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衣服,款式也五花八门,老少皆宜。
再往里走,就会有屠夫卖肉,他们把剁好的肉放在一个用木头做的长凳上,有的穿在铁钩里,身上穿着一件黑色大褂,坐等顾客前来购买他们凌晨杀好的猪肉。走到了尽头,可以看见街尾的地上放了许多大型的水盆,水盆里放着水管之类的东西,这便是卖鱼的地方,和卖猪肉的一样,卖鱼者先把几条鱼剖腹,清除肚里所有的东西,洗干净,然后摆放于木板上,要是有人想买现成的,就从木板上拿,要是想买活的,就从水盆里拿。
夏季逢圩的时间大概开始于六七点,止于十点多。冬季的话大概开始于七点左右,要比夏季晚一些,也是止于十点多。有的时候散圩散得早,九点多街上的人就差不多回家了。除了正月二十九和大年初三至和初六不逢圩外,其余的日子都是按三六九的号数来正常逢圩的。
以前逢圩的日子,早上八点多就和姐姐来到圩上,想瞧一瞧赶圩的热闹,从家里走到圩上大概三分钟就到了。我站在奶奶家的门槛上观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彼此擦肩而过,手里提着塑料袋,袋里装着买的事物。一壁有人来赶圩,一壁有人从圩中忙着回家做农活。在奶奶家待了片刻,就和姐姐在圩中闲逛,一会儿这儿看看水果摊的香蕉,一会儿那儿看看衣服裤子,又一会儿看看辣椒多少钱一斤。
圩上满是熟悉的面孔,有时候互相碰见会打个招呼,或是微微一笑。买者身上那种讨价还价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多的是放不下面子的人,为了体面可以贷款买个苹果最新款的手机,然后跑到大众面前来炫耀,殊不知瞒着所有人偷偷还贷,只因虚荣心在作怪。
如今出门在外,去街口、去集市、去商场,却总少了点感觉,这感觉难以名状,是缺少熟悉的感觉?是缺少温暖的画面?不,都不是。我想是缺少故土的那种人文气息,缺少故乡赶圩的那种热情氛围和浓厚的关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