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哲学起步》其实我听的有些费劲,不太明白,哲学确实很高深,但它却植根于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通常的哲学三问都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而本周新书《哲学起步》的顺序是先“我从哪里来?”再“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只是小小的顺序调换,而这里面有大道理呢。
作者的逻辑是——你要先了解一个人先了解他的过去,看他怎么走到今天来的,现在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去那里。
我认为这里面可能是有一个认知先入为主的概念,如果我先认识现在的你,你现在的形象就会占据我对你印象看法的主要部分,而现在的你是可以进行“改换”“掩饰”的,你可以用现在的你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如果先知道了你的过去,然后再看现在的你(当提出“我是谁”时便是立足于当下提出来的),这时就有了一个不太偏颇,趋于正确的判断,然后再看去哪儿。
作者告诉我们客观是由主观而来的。我所认识的那个对象,是我建立起来的,不是我去认识他,客观的东西是主观所建立起来的,那才是真正的客观。如果没有主观,那个客观你是不知道的,有没有都不知道。
哲学三问,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见识浅薄,答案还在寻找中。
我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我想我不只是我名字的那个我,这个有名字的我是别人眼中的我,我还有另一个我,是可以观察自己的我,一个更为丰富,更为混沌的我,这个我可以称作“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当别人看,同时又把别人当自己看。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对象来看,这就是自我意识,是自我的观察者。
当我做错事情会自我觉知,责怪自己的那个我;当我利益熏心时能反复诘问自己的那个我;当我辉煌时刻时会提醒“谦受益,满招损”的我;是能够进入心流体验,灵光一闪的我。
这个肉体的我是局限的我,那个我的观察者的我是无限的我,
我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缕消息的传递,即便肉体消逝,人间的消息从不减损,这说明我在不断被传承,我的记忆,文化,思想,都在延续,我们不都是这样传承前人的吗?
这个世界上曾经没有我,我从无中来,最后再回无中去,那我们现在都是在回归“无”的途中?
见识浅薄,您有更好的想法,欢迎共同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