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无用只用,方为大用。
在我看来有两种无用,真的无用和假的无用。
以读书为例,真的无用,比如成功学的励志鸡汤,比如来自一些文字复印机写手的十八手的知识,更容易让人焦虑和迷惑。我曾网购过一本《底层逻辑》(不是刘润的),就是这种感受,翻了五分钟,不管贴多少邮费,马上退掉,否则在我的书架上会占据更多好书的位置。
以前我买了很多这类的书籍,特点是书名直击你的内心深处,比如《**招让你学会**》,《快速成功的秘密》……,而且一看价格,就更是感觉捡了大便宜。而这些书往往只是告诉了我们怎么做,好不好,而没有去探究“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更深层的逻辑——人就是这样,如果你不让他了解“因”,他就无法真正理解“果”;而去解释“因”的过程漫长而枯燥,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个人考证,这也就是网络上泛滥着各种快餐的原因,而它们只可以裹腹解渴,却不能让我们拥有智慧和心灵的富足。
还有一种是假的无用。比如哲学著作《梦的解析》,心理学著作《自私的基因》,比如诺奖名著《老人与海》,比如历史巨著《病菌枪炮与钢铁》,比如所有的诗歌散文,等等这些貌似和多数人工作生活无关的书籍,它们往往是构建我们的认知拼图,探讨人性的弱点,打造我们的世界观必不可少的载体,但也是最多能够从始至终落寞于书架一隅的书籍。或许,它们的专业性、学术性、大部头和与之而来的枯燥乏味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所以,那些真的无用的书就应用而生。
这就给了我们这些“以传递价值为己任”的人以挑战,我们明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明知道知识在传递过程中,书中的精华会有遗漏,自己的观点会有偏激,例举的事实也会片面,但是,仍旧需要有人充当“翻译”的角色,将前人的智慧尝试用更生动更形象,更符合时代特征,更符合当下人群习惯的形式分享出来,并且还要避免步“真的无用”的后尘,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来共同探讨和研究,让知识不仅不会断层而且还会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这可能就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人生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