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100天的主题阅读,今天已经是第30天,第一次的主题阅读其实是失败的。
关于主题阅读的方法,并没有学会。在看到群里的电子书时,兴致冲冲地开始了第一本书的阅读,《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主要是讲柳比歇夫关于时间-事件记录的各种相关的事情,书的页数并不多,但是我读起来有点费劲,因为并没有看出作者一个清晰的逻辑。作者写的好像很随意,想到哪一点就开始写,然后不断提出问题,再给问题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就把问题遗忘了,所以这本书看了好多天。
看完这本书,就认为其实科学家或者哲学家,或者各种伟人学者,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天资聪明,并且,他们会使用时间。柳比歇夫就是个会使用时间的极品。看他一生的成就,你会感叹,他为什么会做那么多的事情?同样作为人,为什么我们已经做得事情不及他的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不过,反过来说,他的这种时间记录方法并不是适合所有人,我就不太想用这种方法记录时间。刚开始记录可能会干劲很足,但是到后来,我一定会很焦虑,因为我浪费时间的时候,会被记录下来,之后再看的话会让自己很挫败,我并不喜欢这样。所以在尝试了一小下之后,我就迅速地决定放弃了。
之所以会迫不及待看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李笑来提到过这种书,他说他很惊叹于柳比歇夫的才能,用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时间,实在是天才的行为。
于是看完《奇特的一生》我就开始看《把时间当做朋友》。
之前看的电子版,看完之后真的觉得很多话都直击心中的痛点。
他的很多观点,我之前没意识到过,现在意识到了,会觉得为什么要这么晚才意识到。
插播一句题外话,看了大家写的主题输出都很有逻辑,我的呢,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了,估计也不会被评为优秀神马的,就放开了写了,写我切切实实的收获和感受了。
第3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把之前的章节重新完善了,读起来更有逻辑性。可能李笑来的文笔不是那么诗情画意,但是我真的是读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面对我们这些80.90后的年轻人,有种急迫感,想帮助我们成长,不想让我们在被时间抛弃。
他说我们不能被自己的心智控制,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心智,控制自己的大脑。大脑都爱偷懒,每当你想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都是大脑在控制你,因为它有一个习惯,就是逃离不舒适区。我们要做的是自己成为大脑的主人,先从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想玩的时候,先想想问啥想玩啊,真的是你想玩,还是你的大脑在干扰你。
他还提到,很多年轻人一点都不爱思考,看到那一章的时候,真的看的我特别羞愧。仿佛说的就是我,我就是不爱思考,还曾经一度口头禅是想那么多干什么,不累么。现在回想一下,要是早点知道这个问题的话,自己现在做事想问题也不会这么直来直去,想当然就想当然了。于是,下一阶段的目标真的是要培养个思考的习惯。什么事情都要想想为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能得到点什么东西。不能再这么浪费我的大脑了。
交流的时候要学会倾听,这点自认为做的还可以。不过就是回应的时候,词汇量不够丰富。我不太清楚和我聊天的人是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这个人挺无聊的,或者这个人这么没有主见呢。不过,我还是觉得,很多时候,人们聊天,其实也并不是想聊出什么来,更多的时候是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想让别人了解的情绪。
这本书的干货实在是太多了,最近在听他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讲了更多的干货,希望可以在他的书里汲取更多正能量的价值观。
《番茄钟》是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很薄的一个册子。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最近的读书速度有点慢,于是拿这本书来凑数,也算是相关主题吧。
这种书可以归类于方法论,教你怎么使用番茄钟提高效率。初学者还是觉得挺实用的,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集中精力25分钟还是可以做到的。感觉一天的工作,实际上做8个番茄钟就会完成好多事情,明天尝试下。
说了这么多,感觉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我的逻辑是真心的不想再吐槽了。
然而,最终还是要总结。
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可以通过时间-事件记录人生
还可以在工作中使用几个番茄钟完成重要工作
下一个主题还是老老实实的学习怎么做主题阅读吧,感觉有股淡淡的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