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教育里,有一种完全“正确”的活法,就像教科书一样,事先写好,只待每个人出生后耳濡目染的学习、领会并最终掌握,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要善良、要礼貌、要节俭、要勤奋、要上进、对待子女要无私奉献,这是我们上一辈人---爸爸妈妈的真实写照,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想活成一个洒脱的样子还真是不容易,这样的人生看起来无比正确,无可挑剔,古往今来圣贤们也都是这样教导的。
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无比正确的人,过着无可挑剔的日子。童年记忆里,妈妈总是很忙碌,没有时间陪伴我,很少和我一起玩游戏。她白天上班,下班后还有很多家务,做饭、洗碗、洗衣服、擦地、擦玻璃,家里每天都是一尘不染的,当然这也得到了邻居、亲戚的一致夸赞。可是妈妈很少开心,笑容更是难得一见。童年最大的执念就是不要让妈妈发火,不要惹妈妈不开心。
相比之下,婆婆却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婆婆喜欢旅游、喜欢美景,哪怕是一片花海,她也会很愉悦,从不同角度去拍照片。婆婆不是有钱人,一样是工薪阶层,但她愿意舍弃家里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花廉价的租金住在南方逼仄狭窄的蜗居里,只为每天能看见大海,体验不同的生活。婆婆也是个爱美的女人,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她不舍得在大商场花高价为自己添置衣服,只是在偶尔手头宽裕的时候,和姐妹们相约逛街,买自己喜欢的物件。退休之后,婆婆和公公两个人在家附近开垦了一块荒地,进入耕种季节两个人就开始了忙碌的播种、灌溉、拔草、灭虫、直到最后的采摘收获,忙的不亦乐乎。她还喜欢打麻将,她并不觉得打麻将是不务正业的“恶习”,她只是作为消遣,闲暇时玩几把。婆婆的心态一直很平和,她不会要求别人怎样对他,当别人有求于她时,她也会毫不犹豫的施以援手。她只是尽自己所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
一个是谨遵教诲忙碌一生,却有很多遗憾、诸多不满的人,一个是随性生活、不在意别人眼光、懂得犒劳自己的人。我能理解妈妈,因为她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在她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小人,时刻告诉她什么样子才是正确的生活,所以她不能容忍自己偏离轨道,哪怕是偶尔的放松。不能容忍不给家人做午饭独自出去和姐妹相聚,不能容忍不去接送外孙子上下学。对子女、对家庭要无私奉献,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和妻子,她完全忽略了自我的需求。
曾经我也一度坚定不移的“正确”生活,不听流行歌曲,因为爸爸一直告诉我,那是没有意义的事。不敢尽情地玩,因为每当玩耍的时候心里总是极度懊悔,哀叹虚度了光阴。看电影甚至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要找到一个“中心思想”,否则就是在做毫无意义的事。我坚信正确的人生本该这样,不能浪费每一分钟,对自己要求极尽苛刻,并告诉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直到工作后,我抱着这样的准则去和同事、下属打交道时,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不否认,因为没有办法穷及每个人,检验这个原则是否可执行。但随着对人性的深入了解,我确信一个普通人很难做到,一个人的标准很难具有双重性。他习惯了每天早起,就会看不惯晚起的人。他要求自己即使穷苦一生也要尽所有力量资助别人,就会看不惯有万贯家财而只捐献一部分的人。严于律己,势必严格要求他人。
凡事都有度,过了就达不到效果。从心理学上分析,对自己越苛刻的人,付出的就越多,期待也会随之增长,当然这里要排除释迦牟尼等拥有大爱的圣贤们,这里要说的仅指劳苦大众、芸芸众生,如果得到的回报不能与之匹敌,内心就会失衡,产生嗔甚至是恨。
俭朴是好事,但如果有条件过富足的生活,又不乐于俭朴时,何不满足自己?
奉献是好事,但如果不是心甘情愿的奉献,而是期待不同形式的回报时,何不自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