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通人,总会有种艺术高深遥远的错觉。可能是那些摆在高级画廊的艺术品,价格惊人的Master Design的珠宝劝退了大多数人,天然的觉得艺术离生活太遥远了。
但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经过的街道建筑剧院广场是经过设计的,日常下班去看电影听音乐是艺术,周末读书是艺术,绘画也是艺术,即使去餐厅吃个饭,室内装潢和布置都需要艺术,就像《感知艺术》这本书里说的,“艺术是生命的一个元素,我们能够也必须面对,每一天都需要应对。我们的生活捎不了艺术,因为它的原则渗透在我们的人生之中。”
这是一本让人相见恨晚的书,我甚至觉得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因为这本书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最平易近人的分析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艺术本质的分析方法。
传统的艺术类书籍多数比较高深,比如经典的艺术史类的书籍,即使像是《艺术的故事》和《加德纳艺术通史》这样的作品,也不得不了解大量的历史,而一些入门类的作品,如《写给大家的西方艺术史》,以及《詹森艺术史》,也都是在介绍一些经典作品,看完的观感在于你了解这些,但拿到一幅画作一部新的作品,仍然无从下手分析。而《感知艺术》这本书不同,他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艺术分析的思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对待艺术的态度——用情感去感知。
不知道步骤不要紧,作者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回答三个问题来教大家怎样分析一件艺术作品,即艺术的形式,表现技术,它带给人怎样的体验和意义。之后作者在绪论外分了八大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与舞蹈,对每一类都做了如上讨论。
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艺术入门类书籍,它没有顾爷《小顾聊绘画》那样用搞笑作为噱头的评书式解读,让人读完之后对艺术有亲近之感但无从下手,有点像传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那样,从作品的内在情感诉求上入手,而且超越傅雷的作品,毕竟傅雷分析的只是绘画这一种艺术形式,而丹尼斯·J·斯波勒将每个艺术门类都品评了一遍。作为工具书,这本书做到了简洁、清晰,作为艺术评论,这本书运用的语言又简单易懂,同时还加入了许多全彩照片,极有收藏价值。从它问世到现在已经出了11版,就足见大家对这本书的认可。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简单明了,前面两个问题,美学的基础概念+方法方式的解读是每本书都可以做到的,重点在于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怎样分析?作者提供的思路不是从作者、年代、时代背景,而是从方式方法对人感官的刺激去分析,这样就直观明了了,也即分析艺术品的方式就是,归类-类别手法判定-手法对应的刺激方式,就相当于是类别—要素—要素对应特点的组合,于是,对一个艺术品的理解就可以流水线一样的产出了。而这样的方式也注定了作者可以避开冗长的历史背景分析,单纯从感官的角度出发,让读者去了解到自己被触动的点。比如在绘画分析上,作者提出风格的重要性,并且用三个不同风格画家的画来举例分析,最后给出一个作品,从风格上大体就能判断出是哪个画家的作品。
已经有太多分析这本书内容和优点的评论,在此不再赘述,只是这本书非常触动人心的一点在于,作者试图让每个人都理解艺术,掌握欣赏艺术的技巧,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自己生活的更好一点,发现生活中美的一面。就像开篇绪论中作者举的例子:
“一位选修他课程的建筑工人萨姆说,选修这门课之前,我日复一日的浇筑着混凝土。混凝土—你知道,水泥、沙子、碎石子—仅仅是混凝土而已。选修了这门课之后,他在我眼中不再只是混凝土了。我一走到工地上,就看到各种图案、色彩、线条和形状…我以前真不知道,世界这么丰富多彩。”
想到疫情时期,在阳台演奏的小提琴家,在疫苗注射现场拉琴的马友友,还有那些终于有时间慢慢坐下来读的书,文学和艺术显然不能治病救人,却在表达着我们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欲言又止的心情。在某一刻,我们受到这种情感的共鸣,但无可言说,我们知道喜欢,却不知从何说起,所以看看这本书吧,也许你就明白了触动你情感的点究竟在哪里,要怎样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