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
第一次近距离触碰生死,那时候我6岁,奶奶去世。至今,那时的记忆都是模糊的,奶奶当时的样貌,我跟弥留之际的她的互动,我的记忆里统统都没有,只留下两个片段,一个是那些个日子里,姑姑和哥哥的一个互动;一个就是送葬时,我没有在送葬的队伍当中,可能是因为年龄小,被一个本家的哥哥用自行车带到坟地。我曾经一度以为在那些个日子里,我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比如说害怕,离开很远,所以印象模糊,但是妈妈说并不是这样,在奶奶弥留的日子里,逃开的是哥哥,而更小的我经常的陪她在炕头上。写到这里的当下,我不禁泪流满面。
接下来是间接的感受到死亡,那是因为,童年的时候,小朋友们会经常去住姥娘,而我不能,因为我就没有姥爷老娘。母亲她极少跟我们说起她自幼父母双亡的苦痛,直到今天,我才能体会到她没有娘家的凄惶。
感受到的最刻骨的死亡是父亡。他就像一座大山一样轰然倒塌。至今我都以为,父亲的离世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决绝,以他的刚强,他本可以活的更长一些,然而对这个世界,可能已经没有什么留恋值得他如此坚持,一个为了子女的生计,六十岁花甲之年像战士一样披挂上阵战斗了十年的老人,对这个世界,他已经尽了所有的责任,他的离世,作为子女,我甚至替他松了一口气,一直觉得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对于一个战士,不去面对衰败凄惶的暮年,也是英雄的英勇。
后来,是公婆。他们的离世,我似乎也感觉到了主动的成分,一再面对生活冷脸,离开也许确实是一种解脱。
人生已过大半,死亡,已经可以是一个需要谈一谈的话题,可以想一想,尽头,我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离去。
为什么突然提前这个话题呢?看到了演员陈坤的一篇文章,《这本书让我重生,并且一直到死亡》。他在文中说到这样的意思: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不管你是伟大还是卑微,富有还是贫穷,在那一时刻,都是一样的,什么都带不走,赤裸裸的离去。这本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情。他说到他在这本书(《西藏生死书》)当中学会了如何面对死亡,并且从对死亡的敬畏中,重新理解生命。他还思考到:思考死亡,是对生命的敬畏。
思考死亡并不会让人生变得消极,当我们开始接受死亡,心就比以前放开了;正因为尊重死亡,尊重一个所有人都不能逃避的现实,反而更能坦然地去面对它。当你知道死亡是一个一定会到达的站台时,你在走向这个站台的过程中就会珍惜,你就不会随便为了一些事情轻易就会去想死,比如失恋、比如被侮辱,你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因为每一刻都是完全不可能重复的。我们的脚步不会蹚过同一条河流,我们即使刻意营造同一个场景,也不是这个时间、这个天气、这个心情,一切都是不可重复的。
陈坤先生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甚至想通了一些事情,比如我在意和想要的是什么;再比如,假如我再需要面对死亡,我会平静的送他们离去,能为他们做的可能只是,打开经卷,虔诚的为他们念诵。
好,就这样,祝您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