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拆书帮的入门级图书,可读性非常之高,行文也非常流畅,看得出作者花了很大的心思。一口气看了半本,想锻炼自己的复述能力,于是开始写第一篇书评。
首先是拆书的重要性,作者列举了一个年入几十亿的企业管理人导师刘一秒的例子,很多人觉得他是江湖骗子,然后又列举他的课程,其实就是把几十块钱的经典管理书籍,用自己的经验消化了,然后传递给各个企业管理人,收几万到几十万的费用。作者举的例子是,刘一秒针对企业管理人纠结的资本家心态,跟他们提供宗教上的知识,企业家最大的作用是建立平台,让有知识技能的人获得几倍于先前的收入,是成全他们,所以企业家不必纠结。这和彼得圣吉等人的管理学思想不谋而合。作者认为,与其花大成本去听讲座,不如自己学会“拆书”,这样得到的效果,和参加培训是一样的,会省下很多钱。这里对原书提出一个异议,与其说刘一秒转化的是管理学大师的知识,还不如说他转化了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知识,更多是资本主义和新教关联的这种知识。
作者也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很多人把它当成一本叙事性的小说来看待,但里面包含了很多实用的职场技能,需要一点一点的拆解。作者列举了一个杜拉拉汇报的例子,她非常注重细节,读者就可以把这种关注细节的能力,今后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拆书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拆书的效果并不相同,普通人只有无条件接受的能力,最多在书籍的空白处划一下重点,但是拆书者却能脱离书本,以自己为中心,看到书中知识和自己经验的关联,并对今后行动提出有效的行动依据。最高级的拆书者,是可以带领其他人拆书,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会其他人是最好的学习。
我以前的读书,总是被动的接受,随着作者的思路走,最多在书边画画重点,这是典型的学生型思路,学会了作者的这套方法,我要把书本知识,更多的和今后的实践相互关联,达到融会贯通。
成人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我们以前总是认为,离开了校园,我们的学习就暂时终止了。殊不知,进入社会后,对自己的学习才刚刚开始。这时候,需要更为主动,更为致用的学习。更多要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相互关联,现代社会是以企业为架构的社会,拥有复杂的协作体系,需要自己更迅速的应变,主动学习,以自我为中心学习,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RIA”便签法,这是作者给阿里系做培训的时候,发展出来的方法。方法是用三色便签做记录。”R”是阅读,即阅读原文片段,用自己的话复述;“I”是描述自己的经验;“A”是今后可以怎么做。原文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提供了一个关联自己经验的启发点,可以更好地关联今后的实践。
这本书我才读了一半,读完之后可能会有另一篇书评。
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