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大多数人都对常胜将军抱有不切实际的崇拜,仿佛他们很厉害。但从全局来看,常胜将军就是要经常打仗,可是打了那么多仗都没解决问题,只能说他的本事一般。
如果一个将军只用了一场仗就“平定中原”,那才是真有本事。姜太公说:“争胜于白刃之前,非良将也。”
你看张飞的下场,那真的是百战百胜,但是一败而亡。前一秒还让人闻风丧胆,后一秒就被一个孙氏集团的一个小将给灭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一个真正“独当一面”的人,不是“救火队长”,天天在处理各种问题,而是让问题压根不出现,这才是真人才。
作为大将,要明白一点,打仗不是为了杀敌,而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打仗是要花钱的,劳民伤财,打到最后把自己的国家给打没了都有可能。所以,要通过打仗解决问题,那么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晓之以利害,让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财、全货尽归我手,不费一兵一卒,才是真良将。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派郦食其去劝降齐王,本来齐王都被说服了,刘邦本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得到全城、全人、全兵,可惜这个时候韩信却怕自己功劳被夺取,硬是攻打齐国,结果害的郦食其无辜被害,自己还向刘邦讨要“齐王”的名头。所以,他后来的下场并不难预料。
韩信为什么知道了郦食其劝降了齐王,却还要攻打齐国?
固然有谋士的撺掇,但他自己也想,我辛辛苦苦地打仗,还比不上一个郦食其动动嘴皮子?这就让他心里不平衡了,事实上如果格局足够大,那么就应该明白,不管是动嘴皮子(伐交)还是打仗,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即把齐国拿下,动嘴皮子成本还低,是比打仗优先的选项。
所以,战场上骁勇善战是一个合格的将士,但不是良将、好将,好大喜功是人性的弱点。
而《孙子兵法》讲的是“求全”的思想:“全国为上、全军为上、全旅为上、全卒为上、全伍为上”,就是要保全,我能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们可以感觉到,那种好大喜功的将士是很业余的,而孙子的战法就是专业的、有职业素养的。
那么,要怎么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也就是先伐掉对方的计谋、念头,不行破坏他们的外交,两条路都不同才打仗。
“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是说伐掉他的计谋,打消他的念想,让他感觉条件这场仗打不得,风险很大、胜算不多,自己就放弃计划了。
比如说,华杉老师曾经分享过,他怎么留住他的合伙人,因为合伙人有资源、有能力,他自己出去创业怎么办?反过来成为我的竞争对手。
他出了两招:
第一他给客户的报价相对低,给合伙人的提成相对高。
他们是做营销咨询的,他们给客户服务一年的报价是六百万,在行业里不算高,但他给合伙人的提成又是比较高的。
如果你给客户报价个几千万,而合伙人提成不可能很高。那么合伙人就会想着,你报几千万,我出去创业报几百万,便宜好几倍,但是服务可能是差不多的,很多客户就可能被他抢走,出去创业的动力就有了。
而华杉的做法就是我给客户的报价不高,合伙人的提成却很高,他怎么出去创业,出去他的报价总不能比华与华高吧?
因为高了没人来;低太多的话,还不如继续做合伙人来得多,干嘛折腾着去创业呢?
这就把合伙人出去创业的念头给打消了。
第二招就是给他们最好的工作待遇,比如出差住最好的酒店,飞机做头等舱等等,这就叫由奢入俭难,自己创业总不会有这种这待遇了吧。
这就是“上兵伐谋”。
而“伐交”,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这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多见,就是我们说的“合纵连横”,那些纵横家就是干这个事情的。
如果他的这个念头无法打消,就让他在周围环境上处处受到抵制,如果他没有盟友,在外交上处理孤立的状态,那么他就失去了打仗的很多条件。
比如,战国时期的张仪就是纵横家的角色,因为除了秦国以外的六国都结成了联盟,秦国在强大也不是对手。他先是用秦国的600里地作为诱饵,让楚国结束和齐国的联盟,再出尔反尔,惹怒楚怀王,秦楚开展,而齐国则坐观其成没有帮助,结果楚国大败就此衰弱,而齐国没了楚国的联盟以后的日子会好过吗?
所以张仪的“伐交”,不光打的楚国,也是齐国,让对手没有盟友,孤立无援,各个击破,当你秦并天下,一部分就是这样来的。
总的来讲,《孙子兵法》讲打仗,其实要看到打仗是要解决问题、实现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打仗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最后的手段,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要用最低的成本去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别事情做着做着不知道最初是要什么得了,把手段当目的,好大喜功争功劳,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很多组织效率降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