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从来没有如此惊心动魄,然而杨林柯老师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这本书却让我读的心里翻滚着巨浪,思绪万千。其中,有认同,有愤怒,有悲悯,更多是无奈……这本书打开了我对教育的另一扇窗。
我也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虽然教龄不长,却对语文教育颇感兴趣。我常常会问自己,语文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这几个问题常常会困扰着我,在杨老师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语文教育从来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而是以语文的方式打开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语文中感受到生活与生命的美好,这便是理想的语文教育。
我时常会端详着语文课本发呆,用长达五个多月的时间来学习一本两三万字的语文课本,是不是有些浪费时间呢?学语文并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的怎么样,成绩见分晓。在一所学校里,当某个老师所教的班级平均分上不去,似乎就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曾经教过一个班级,拼了所有的劲儿,到底还是入不敷出,于是成了众人指责的对象,甚至被怀疑教学的能力,而那时候对于刚入职的我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我能深深深感触到分数对于一个老师一位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尤其对于老师,它是教师评定一切的先决条件。所以,多数老师如火如荼的训练着学生,试卷一套又一套,弄的学生几乎找不着北。
我曾经请教过一些年长老师,成绩怎么才会提高?有人告诉我:错题写50遍、惩罚。得到这样高效的方法,我如获至宝,也适用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发现没有多大效果,有的孩子不愿写,有可能就错50遍,正像有老师说辅导了100遍的错题,还可能出现101遍的错误。这就该反思怎么教了,教的效率如此低下,不但累了学生,而且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为自己曾经的愚蠢行为而感到懊悔,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老师在继续沿用着这样愚蠢至极的方法。
教育不是批量生产制造成绩的机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学生喜欢学习,最起码应该在学习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而对于这一点,我是没有信心的,因为优秀学生的名额有限,一个班排名总会有优秀、中等以及差生出现。大多数人成了优秀孩子的陪衬,不可否认我也平时关注优秀孩子更多,但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质量,也就是说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过得好不好,你说了算。当然,这个有风险,有可能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碰到听课,断然不能这样讲课。而我,在没有听课的情况下,常常会由于自己的“太过激动”在课堂上衍生出许多其它的东西。这些东西我感兴趣,孩子们感兴趣,考试却不考,然而我们却能从中找到快乐。我应该庆幸的是,自己还没有像杨老师那样被家长“状告”到校领导那里,否则,教学的精神断然不会如此抖擞。
其实,教学生考出高分很简单。对于小学语文考试来说,测试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孩子们只需要在考试之前“啃书本”就行了,即使得不了高分,也不会差到哪里。但是,这样的学习,多半是“死”的,学到的也不过是死知识,初中以后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没有多大的效果了。曾经让学生背了许多描写花草树木的精美成语,学生会写,也能理解词语意思,就是在写作文的时候语言相当苍白。而且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似乎背会的词语全部都交回课本。究其原因,过多的外化使得孩子们忘记了内化,没有内化,相当于没有进入真正的学习。
有大学生曾经这样说:上大学之前,我会解复杂的方程式,能分析冷流暖流,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的意义,还知道细胞知识……然而上完大学之后,我却什么也不会了。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当知识不再作为考试工具时,我们的记忆很快就会忘掉,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更注重工具性,而人文性则相对渗透的较少。不妨回顾漫长的教育生涯,上过那么多节课,经历过那么多名老师,至今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跟知识无关的内容和个别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有人说教育就是忘掉了所学的东西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如果这样说的话,教育的含金量未免也太低了,可现实教育就是这样,我们一边贬低,一边还在无奈继续。
作为教师,当然是教育的主力军,但力量相对渺小,大多数考核教师还是以成绩为标准。所以,多数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单一提升学生的成绩。杨林柯老师说:“教育不是赛跑,它面对的是人,所以培育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比什么都重要。”的确,相对于人漫长的一生来说,我们需要用成绩来证明自己,也不过仅仅是学生时代的那几年。当我们不再需要成绩的时候,更多的人会感觉到迷茫,走出象牙塔后,我们学的死知识到了多变的社会,还能派上用场吗?许多人看似忙碌却很迷茫,幸福似乎距离自己很遥远,而这些表象竟然源起基础教育阶段。
陶行知老先生在《敬告中小学教师》中如是说:我国教育上最大的缺点,教育与社会不求配合,学校所教,社会不得其用。因之学生一离开死的学校踏入活的社会,便茫然无所手足,一无所能。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当时自己大学毕业后的那种迷茫,那种无所适从,与社会格格不入,傻乎乎的妄想用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则处处碰壁。好在时隔八年后,终于明白,于是用读书的方式打开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而此时的自己似乎更能契入社会,因为学会了更多的包容、理解以及学会必要的应付。
教育应该给学生的是一束看世界的光,悲悯,同情,真善美缺一不可。教育要使人身体上健康,精神刚强,情感柔软。放眼望去,有许多新闻令人震惊:孩子之间为了得第一名互相残杀,为了自己曾经所受的欺凌报复社会,把刺刀伸向比自己更弱更小的人。学生在正常的体育训练中猝死,小小年纪教室里一片眼镜亮闪闪的发光,受了一点点委屈就跳楼,甚至做出疯狂报复老师的举动,如此漠视生命……接下来的事情,我无法想象,这些悲剧还在不断的以各种方式上演,刺疼着人们的心。
不适合了就要呐喊,有毛病了就得根治。我还是相信像杨林柯老师这样的从教者会越来越多,他们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唤醒更多的从教者,以别样的方式打开学生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今天,《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这本书已经唤起我对教育的思考和重新定位,相信我们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以读书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2018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