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你就不要去外地上大学了,你一个人在外地,人生地不熟的,生个病都没人管你。”
“不,我就要去,好儿女志在四方,我现在不去,将来就没有机会了。”
“你这娃,给你说话咋不听呢?这都是为你好,你不要把善意当做空气。”
“你哪里是为我好?有什么善意,明明是用暴力和支配来管束我,还说是善意”
“你看你这闺女一点也不懂事。”女儿正和父母争吵,邻居听见了,过来指责女儿。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为何善意会伤人》这本书,告诉我们,常常站出来指责他人的人,并不是为了指出“恶之所在”,而是在攻击他人这件事上,成就了自己的快感。他们以善意的名义,妄想支配他人的生活。
《为何善意会伤人》 这本书, 是日本社会学博士堀内进之介所写,他在书中告诉我们,抨击别人的行为,早超出了善恶的范畴,它其实是一种暴力。
一
为什么会把善意和暴力联系起来呢?
传统意义上的暴力,是指违背他人的意志,向其身体或财产增加的物理性力量。
随着社会发展,自残、骚扰、欺凌等,也被纳入暴力的范畴。这些系统内部的,间接的,潜在的不平等与非正义也被称为暴力——结构性暴力。
这种暴力,有些并非是出自于恶意,产生这种暴力的原因,可以说经常是因为善意形成的。
因为不愿女人兼顾职场和家庭,在两者之间过于劳累,做父母和做老公的,希望女人放弃职场,专心于教育孩子,操持家务,殊不知,这种做法,最后断送了女人向外发展的能力,也让她在经济上没有了独立的希望。
毕竟,社会并不能更合理的对待家庭主妇的付出。
这种生活中的善意,其实正是对她生活的控制和支配。这也是对她生活的一种掠夺,一种控制,一种无形的暴力。
书中提到:“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女性做家务的时间依然是男性的7.5倍”
如果不希望女性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制定相应的规则,以提高参与决策的群体中,女性或非正规就业者的比例,也是一种纠正错误的方法。
二
因为女儿拒绝了父母的建议,父母非常生气,邻居就安慰父母说:“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这种理解是一种共情能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目前,我们无法完全解释人类为什么具备这样的共情能力,但无论怎样,这种共情能力,也有达不到的地方。
而人类,由共情能力,也产生了惩罚冲动。
有一个例子:张王李赵四人,手上各有100元,他们决定把钱放入游戏池,收益是放入钱的二倍,最后将收益平分。
站在经济学角度,把钱全部放进去,共得到800元,平圴200元。但总有人想不劳而获。
于是,张王李三个全部放了,赵没放,四个共得到收益600元,平分之后,每人150元,赵没有付出,却有和张王李一样的收益。
所有人都明白,这很不公平。 于是,便有张王李之外的人想惩罚赵。
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在这里告诉你:“不能容忍无关自身利害关系的违规,是我们的长处”
三
书中还告诉你:“善意会加速扩散谎言”。
对这个说法,我深有体会。
每年高考时,总有人在网上传播,那个考生,又丢了准考证,呼吁大家在自己的亲友群或朋友圈传递信息,以帮助那个丢了准考证的孩子。
而每年高考成绩出来时,学生要去学校报到了,总会有这样一则消息,某某学生把录取通知书,掉在公交车上了,或者出租车上了,同样,让大家发群,通知丢东西的考生。
而在新冠期间,网上更有诸多的信息,以真实的名义,传播着虚假的信息,所以,不得不有正规机构出来辟谣。
这是因为我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处理起来非常轻松的信息。
《为何善意会伤人》这本书,还特意叮嘱大家,善意有边界,共情有陷井,揭开善意面具,别让你的好心失控。
总之,这是一本侧重于对现代人际关系进行实践与指导的书,它帮助我们拥有真正善良的能力,相信对许多人的处事,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