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关追凶的悬疑故事,凶手是个连环杀手,哈利作为警探沿着一幕幕凶案和线索开始追凶之路。
很久没看悬疑剧,主要是害怕文字呈现出的惊悚、恐怖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力加上文字构造的渲染,仿佛是烫手山芋,最后只好在白天看,晚上忍着乖乖地看别的书。
尤•奈斯博在《雪人》里,毫无顾忌地渲染了很详细的凶案现场,加上每个凶案现场堆砌的匪夷所思的雪人。雪和雪人,原本是干净和纯真的象征,但在尤•奈斯博的笔下,这种纯洁只会更慎人。
平凡而缜密的哈利,敏锐积极的助手卡翠娜,围绕着每一个受害者,搜寻答案,解开谜团。
每个受害者有雷同的地方,都是已婚有子的家庭妇女(除了一个追凶的警察),哈利追寻着凶手的脚步,寻找共性,挖掘有价值的线索。在故事开头,哈利家里有个除菌的社工,我因为过于害怕,大脑神经过于紧张,不放过一个细节,把每一个出现的人都拉入嫌疑人名单,然后随着剧情的推进,一个个的排除。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除霉菌的场景到底是为何插入,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个情节给哈利提供侦探的灵感,找到更重要的线索。无处不是谜底,无处不是答案,答案就在生活里。
一开始是失踪案,到中间出现一个尸体的头,这是唯一留下其中一个尸体的一部分,再到另一具出现,其他的都是失踪状态。哈利追踪的思路是对的,尽管迷惑众多,让他疲惫不已。每每一个新的戴罪羊羔出现,另一个破绽也随之付出水面,哈利只得回到原点,他在想,那些失踪的尸体到底去了哪里,被藏在哪里,为什么一直找不到。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这个情节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法制频道》的一则真实案例。有个嫌疑人其实是火葬场的工作人员,他通过自己工作的便利,把受害者火化了,所以警察一直找不到尸体。当然《雪人》雷同,但并不是火葬场工作人员。只能剧透到这里了。
看到中间,已经猜到凶手是谁了,一个细节,一个涉案的细节,推理到他身上。但是尤•奈斯博很聪明,他让哈利一遍遍的转移视线,凶手也是,声东击西,把自己的另一面隐藏起来。这是尤•奈斯博在《雪人》设计情节高明的地方,一环扣一环,滴水不漏,抓住读者的猎奇心,跟着他的步伐,走到终点。太精彩,到了结局,你捋一捋通篇,发现他早就埋好了线索,只等着哈利这条“猎犬”嗅出原味。
犯罪的背后,源于内心的自卑和愤恨。没有人无缘无故地会去伤害另一个人,总是需要强加一些自己能认可的理由。至于要怎样去平衡人性的善和恶,世界和平,光靠猫逮住老鼠是不够的,还是要老鼠和猫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则。
尤•奈斯博在整个故事中穿插了很多音乐细节,这大约和他自己曾经的经历有关,他曾是挪威知名的摇滚歌手,还曾就职于金融行业,对于音乐好情绪的诠释,他比其他悬疑写手运用的更信手沾来,浑然一体。
在嫌疑人身上,他不认为自己是一种错,反而觉得是另一种救赎。受害者是赎罪,是填补他悲愤的根源。每一个天才杀手,似乎都具备人格障碍,精神疾病,极端残忍的报复。读后不寒而栗,细思极恐,无辜的受害人,不幸的杀手,悲剧的童年,似乎是一个死结。在人性恶的一面,我们寻找善,当尤•奈斯博画下句号,雪人不在,哈利棋逢对手,遇到高智商心狠手辣的冷面杀手,当凶手归案,尘埃落定,他是否能释然?风雪中夜归人,哈利和萝凯说他想逃离,同时又想被找到。哈利的故事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