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据说拼爹时代来了
这几天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就是高考成绩,各地高考状元也新鲜出炉。
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状元多集中在省会或次省会的名校,来自于家教极好,家境殷实,有素质修养的家庭。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出生就在罗马。父母的高度,已经决定了孩子的起点。有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个性和人格。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优秀的学习环境。
还记得那个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武亦姝吗?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取得了诗词大会开播以来的最高分,成功夺冠,被誉为“国民才女”。
在诗词大会上,她落落大方,对古诗词信手拈来,在飞花令环节上惊艳四座,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不知打动多少人。成名后的她不骄不躁,淡薄名利,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邀约,一心继续放在学业上。
今年她参加高考,上海市660的总分,她考了613,而且还是理科。全市只有77个人过613分数线,她是其中一个。
虽说不是状元,但这样的分数已足够她上清华北大。
诗词第一,文理学霸,学校是清华,不争不抢气质出众,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这离不开爸爸妈妈从小对她的教育引导。
武亦姝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在科研机构工作,妈妈是美术教师。早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为她制定了“家教方针”,每天放学回家后,会让她开始认字,背诗词,学绘画····
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年龄太小,爱玩好动的她根本坐不住,不想主动学习。一次,爸妈带小亦姝去朋友家玩,看到别人家的小孩非常喜欢看书,不仅童话故事,连工具书都读得津津有味。他们家里藏书很多,客厅、卧室、书房、儿童房,随处可见爸爸妈妈,孩子喜欢的书籍。平时一家人就喜欢一起看书,互相讨论。
和孩子说一万遍好好看书,不如以身作则,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回去以后,夫妻俩决定一起陪孩子读书,绘画,学习……
在父母的长期熏陶下,武亦姝已经爱上全家人一起读书,交流心得的温情氛围。父母经常和女儿一起玩“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就要做家务。并且还会让她复述书中的情节,培养她的概括表达能力。在书香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武亦姝,诗词从未落下,文笔也越来越好。在武亦姝家里,学习只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绩不会太被看重,反而让她有一个轻松的学习心态。
平时她也会去交朋友,去看电影、旅游、玩游戏和有好感的男生聊天,去乡下陪伴爷爷奶奶,使得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爱与温情。
谈到教育心得,武亦姝妈妈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父母的思想高度,提供的资源、眼界格局、培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优秀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二、全国最小的博士生张炘扬(16岁 ) 要求普通工薪阶层的父母为其在北京买房才肯读博士。
曾经张炘炀这个名字特别火,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开挂的学习经历2006年,10岁的张炘炀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2011年9月16岁的他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
张炘炀两岁半时,就曾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六岁的张炘炀进入了小学,只用了一个月,张炘炀就转升二年级,结果二年级读了一个月,三年级用了四个月,随后张炘炀跳过四年级,直接读五年级,又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读完。一年后,炘炀进入初中。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张炘炀只用了两年;“初中”对于张炘炀来说还算平稳,初一初二都好好念了。直到初三下学期,老师开始向张会祥反映,炘炀不能好好听课。既然这样,张会祥便把孩子带回了家。等到新学期开学,在家自学半年、算是“初中毕业”的张炘炀便直接跳级到盘山县高中,直接读高三。
2011年10月,张炘炀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求父母付款在北京买房。这个要求父母显然没有能力做到,最后张炘炀说,要是不买房,他就不答辩,也不考博,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中央电视台《看见》节目2011年10月16日播出《长大要成人》里,面对记者的提问,张炘炀是这样解答的:
【纪实】记者:她一直不知道你喜欢她是吗?张炘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等到成就再好一些。记者:成就好一些是个什么标准?张炘炀: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记者:难道你觉得就是说你没有在北京有个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
张炘炀: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纪实】爸:他这个偏激是啥造成的,就是来到北京天津以后,看到城市这种浮华的生活。爸:就一个字,向钱看。爸:这属于孩子认识的错误,这也是社会给他造成的。要不他就担心,连房子都买不上,我博士毕业,博士后毕业又有什么用?张: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爸:他就过早地接触了这个东西。没有钱生活不下去,再有学问再有本事也没用。
【解说】:于是,张炘扬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
记者:但你知道大家听起来,觉得你用这个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张炘炀:应该说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们为了他们不曾实现的一个梦想,来自己逼自己。
记者:难道你始终认为说你这16年走过的道路只是你父母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走呢?
张炘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强加的,反正我的梦想也基本上继承了我父母的梦想。记者:所以你下意识当中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觉得说,我不需要为我的生活负责任,是你们要为我负责任。
张炘炀: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解说:毕竟只是16岁的孩子,很多张炘扬显而易见的偏激和固执,似乎也和一直被搀扶着的成长有关,在这之下,埋着深深的无力和脆弱。
----------------------------------------------------------------------------------未完
注:本文部分的素材来自"一介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