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最近半月多过着热闹的生活,读书全无进展。一本《赛查.皮罗多盛衰记》看了20天左右,前天才草草读完。所以不仅言语无味,几乎没有言语了。
今日晴空万里,西山在望,小友推荐的新装备BOSE真的大赞。屋子最好的装修是什么?音乐,书,还有户外风景。前几日看文章介绍一对情侣在重庆山上开书屋一间,很羡慕。天地为幕,风景尽收眼底,配上好书好音乐,人间至乐。
最近之所以写不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历了女儿的标化考试和小友毕业后就业方向的探讨。女儿目前申请标化算是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说关键,不是说分数越高越好,而是目前的选校方案中确实需要考量标化的门槛作用。小友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毕业后去德国进修,如今学成回国,正在寻找就业方向。两位小孩都奋斗并纠结着。花了几个all day and all night的时间,和两位小朋友深聊到精疲力尽,隐隐中觉得两位小孩的问题是一而二,而二一的,但是究竟是什么,实在太渴睡,真的没想出来。
书是启迪思考的利器。不是书里的结论和知识,是逻辑。小友走后开始潜心看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书厚得像字典,自己毕业后似乎再没有看过经济学著作,经济学在我心里不是知识,是认知事物的逻辑。也许我忘了很多基础理论,甚至只剩了一些最基本概念,但是经济学对我而言,就是庖丁解牛中的那把“以无厚入有间”的利刃,因为它教会我多问“为什么”。能回答“为什么”就要在逻辑上通得过,通不过的,就根本不用理会。随便举个例子,很多家长和小孩都致力于追求上好大学,然后呢,有好工作。这里面有很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在里面。追求好大学如果仅仅是为了好功用,那么什么才是人生的好功用呢?这需要准确定义。好工作?好收入?好状态?究到这一层,会发现这些概念其实是很模糊不清的,有人肯为模糊不清的概念奋不顾身吗?现实是:有。但这是没有逻辑的。还有一层可以分析,就是成本效益分析。就是假定这些功用都成立,那么为了达到那个效果,付出的成本是否可以承担呢?这个成本不仅包括了实际发生的金钱、时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亲子关系的成本,还有机会成本,因为孩子不去努力刷分考试,可以去干别的。少年时代的发呆和幻想难道不是我们理想的最初缘起吗?这些都衡量过,即便功用成立,也未必是好方案。所以,我一直把经济学当做人生学来用。当年的毕业论文写得很肤浅,考试也少有好成绩,但是,经济学确实照亮我一生。这算是一个最普通学生毕业20年发自肺腑的感言,希望导师看了,知道他对一个不优秀学生的教诲,还是落地生根了。
果然,读了一点《经济解释》,看着一个个弯弯绕的逻辑思辨,终于能有点言语了。女儿和小友的问题,确实是同一个问题:当外界评价和自我认知并不相同的时候,我们到底该信哪个?如果自信只是外界对我们评价高时我们才有,那么这个自信是自信呢?还是他信?我们的自信曲线如果和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曲线完全一致,那么自信曲线在论证中就是完全无用的,用评价曲线代替就好。这世界的客观,可能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永不重和。这是我们生存的意味深长的部分。外界如同河的两岸,我们如同奔流的河水。因为不同,因为撞击,我们不只顺着河道在流,也会把河岸撞击出不同的走向。我们和世界,因为不同,因为不一致,才接轨,才互相塑造。所以考了满分就自信,找到理想工作就自信,本质上就是伪命题。
可是我们在曲折处,在阻碍处可能确实看不到未来的走向,迷惘、徘徊、质疑,这些都在所难免,也是应有之义。这些痛苦的怀疑、自问,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开掘内心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想内心像海一样宽广,但是,罗切斯特说的对:“工具呢?”工具可以有很多,信仰、爱都是,痛苦和怀疑也是。女儿的初中阶段,遇到很多挑战。前几天聊天,她觉得这样很好。以前或许来得很轻易,现在很努力也未见得得到。但是这个过程中,她见证自己一次次迎难赶上去,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经历。会有很顺遂的时候,但是顺遂不是全部的真相。能有这个认知,也是宝贵财富。
人是怎样建立自信,而不为外界评价动摇呢?很难。别人都认为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看到成功的可能性?别人都认为我们错了的时候,我们坚信自己是对的?这确实需要很强的精神能量。但是世界很公平,还是给我们看到一长串这样的名单:任正非,张益唐......真正成功的路,是自己相信,自己努力,最后自己做到了。如果成功如此定义,相信成功榜单上会有很多名字。但是要把这个认知放进小孩子心里是很困难的。一个很小的孩子,如果智能、体能上没有任何优势,要让他相信他将是独一无二的成功者,确实很难。但是这正是教育者应发挥作用处。如果家长和外界教育环境倾向于使他相信,他还是会慢慢建立起这样的自信。如果一定要批判现在的教育,我认为外界和家长其实是交互作用了一个不断打击孩子自信的体系。孩子作为独立的人,不是拿来比较的。小时候比成绩,像小友这样毕业后,就比工作比前程。这和成人世界里用财产多寡来衡量成功一样荒谬。成人这样束缚了自己的成长,还以为对,再用这个锁链去束缚小孩子和年轻人,说罪恶,也许并不过分。
我知道自己说的再多,也不过是沙漠中的那一点点水。对女儿和小友来说,不过是一种慰藉,远不能止渴。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在认知中放进基本的逻辑和理性,就会形成一道洪流。成人似乎相信先屈从现实而后可以改变现实,其实在屈从的过程中早已丧失了精神的力。最基础的逻辑清晰而明确,比暂时的成绩要重要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女儿可以追求好成绩而不得,小友可以可以遍寻好工作而未如愿。逻辑正确,这样的起点并不坏。反之,很坏。
为了鼓励自己读完字典一样厚的《经济解释》,特向女儿申请要铅笔一支。希望不辜负这个装备,好好学习,让经济学的伟大逻辑再次给我启示。
文中图片摄自北京守拙斋